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行針總要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行針總要歌》探微
《行針總要歌》為明代針灸典籍《針灸大成》所收錄之重要歌訣,以韻文形式濃縮臨床行針核心技法與辨證思維,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的治療哲學。其內容兼具理論深度與操作實用性,茲分述如下:
一、身形肥瘦與進針深淺之辨
歌訣開篇即強調「定穴行針須細認,瘦肥短小豈同群」,揭示中醫針刺手法之精髓——辨體施針。依據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所述,人體氣血盛衰與身形相關:「年質壯大,血氣充盈,膚革堅固……其氣澀以遲」。故歌中具體指出:
- 肥人肌厚脂豐,氣行遲滯,需「針入三分半」以通達經氣;
- 瘦人肌薄骨顯,氣血易動,當「用二分」淺刺防傷正;
- 常人則取中庸之道,於「二、三分內取」穴,暗合《內經》「深淺在志」之要義。
二、筋骨解剖與透刺法度
歌中「有筋有骨傍針去,無骨無筋須透之」二句,實為針刺解剖學之綱領:
- 傍筋骨而刺:依《針灸甲乙經》所述,針刺肌肉豐厚處(如環跳穴)當貼筋骨緣進針,既可避開血脈,又得「氣至病所」之效。
- 無骨處透刺:適用於皮薄肉少之部位(如頭面、四肢末端),暗合「淺刺透穴」之法,如太陽透率谷、合谷透勞宮等,以擴大刺激範圍。
三、經穴理論與臨床心法
「寸寸人身皆是穴」一句,體現中醫「阿是穴」與「全息對應」思想。元代滑伯仁《十四經發揮》已載:「經穴之外,更有奇穴」,實際臨床中,痛點、反應點皆可為穴。此說與現代「激痛點(Trigger Point)」理論不謀而合。
四、針刺手法與氣機調動
歌訣雖未明言補瀉,然「用之無失且收功」隱含《難經·七十八難》「得氣為上」之旨。《針灸大成》更進一步闡釋:「輕滑慢而未來,沉澀緊而已至」,強調行針時需根據針下氣感調整手法——肥人氣澀宜提插導氣,瘦人氣滑當守氣留針。
學術價值
此歌訣將《內經》《難經》理論化為簡明操作規範,其中「分身形定深淺」、「辨解剖決刺法」等原則,至今仍為針灸教學之基礎。其以歌賦體裁傳承針術,符合中醫「口傳心授」之傳統,亦彰顯針灸學「理—法—術」一體化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