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邢增捷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明代醫家邢增捷,江西新昌縣人士,原習儒學,後轉攻醫道,潛心鑽研《黃帝內經》及金元四大家學術精要。其學術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面向:

一、學術淵源與臨證特色 邢氏深得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要旨,尤善融會李東垣脾胃學說與朱丹溪養陰理論。其臨證特重脈診,在《脈訣刪補》中提出"三部九候須參五行生剋"之論,強調脈象須結合臟腑氣機升降辨證。治療上注重標本兼治,常以調理中焦為樞紐,佐以清熱養陰之法。

二、著作學術價值 1.《醫案心法》:收錄百餘則驗案,突出"辨證首重八綱,用藥必參運氣"的學術思想。書中記載以"升陽益胃湯"化裁治療春溫伏邪案例,體現其融合東垣、丹溪之法的特色。 2.《傷寒指掌詳解》:首創"六經傳變九變圖",將三陰三陽病機演變歸納為八十一種變證模式,對後世傷寒學派影響頗深。 3.《本草輯要》:按藥物歸經分列十二門,首創"藥性三才分類法",以天部(氣味)、地部(形質)、人部(功效)統攝藥性理論。

三、學術傳承 雖其著作未及刊行,然據地方誌記載,其門人輯有《邢氏醫鏡》手抄本流傳,書中"水火既濟說"與"三焦氣化論"等學說,對清代江西醫家陳修園的《醫學三字經》有一定啟發作用。

在學術史上,邢增捷被視為明代中晚期融合滋陰與補土學派的過渡性代表人物,其"脈證互參、重在氣化"的學術主張,在江西醫派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