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不足者溫之以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【形不足者溫之以氣】
此語出自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,屬中醫治療學之重要原則,針對「形體虛弱而衛陽不固」者,主張以補氣溫陽之法調治。該理論源自古人對陰陽氣血與形神關係的觀察,強調形體功能依賴陽氣之溫煦,若陽氣虛衰,則需以藥性溫熱之品助其生發。
學理基礎
- 形與氣的關係
《靈樞・本藏》言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、肥腠理、司開闔。」指出衛氣為人體陽氣之一,具有溫養肌表、固護腠理之功。當衛氣不足,則形體失於溫煦,表現為畏寒、倦怠、肌肉鬆軟、易感外邪等「形不足」之象。 - 陽虛與形損
張介賓於《類經》註解:「形不足者,陽之衰也。」認為形體虛弱多因陽氣衰微,無法推動氣血濡養周身,此時非單純滋補形質可解,須從「氣」著手,透過溫陽益氣之法激發臟腑機能,使氣行則形充。
治法用藥
此原則提倡以「氣藥」調治,藥物多具辛溫甘熱之性,旨在振奮陽氣、補益衛表。經典用例如:
- 人參、黃芪:甘溫補脾肺之氣,助衛外而固腠理。
- 附子、肉桂:辛熱溫補命火,通行十二經以逐內寒。
- 桂枝、生薑:溫通營衛,解肌發表以達四肢。
與「精不足者補之以味」之對應
同篇提出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,與「溫之以氣」形成對比:
- 「精不足」指陰血精髓虧損,需厚味滋填(如熟地、龜板);
- 「形不足」屬陽虛氣弱,當輕清溫煦(如參、芪)。反映中醫「陽化氣,陰成形」之辨證思維。
臨床延伸
此原則不只限於外衛陽虛,亦適用於內傷雜病,如:
- 脾陽不振:形瘦腹冷,以理中湯溫中土之氣;
- 腎陽式微:腰膝萎軟,投右歸丸助先天之火。
綜言之,「溫之以氣」體現中醫「治形先治氣」之理念,透過氣機調動恢復形體功能,亦為「扶陽」學說之理論根源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