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形度
形度為中醫診斷學之重要術語,意指透過觀察人體形體的盛衰狀態,以測度其健康與疾病變化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所載:「形度、骨度、脈度、筋度,何以知其度也?」其核心在於透過形體外觀的評估,探究內在氣血陰陽之失衡,進而作為辨證施治之依據。
中醫學認為,人體形態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即依形體特徵將人分為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型,各型對應不同的生理特質與病理傾向。例如:
- 形盛氣充者,多見肌肉豐滿、動作有力,反映脾胃健運、氣血充盈;
- 形瘦氣弱者,若兼見面色萎黃、肢體乏力,則常提示脾虛或陰血不足;
- 形體偏傾(如脊柱側彎、肩背歪斜)者,可能與經絡阻塞或肝腎虧虛有關。
臨床上,醫者常結合「望形」與「切診」,觀察患者體態、肌肉消長、皮膚潤燥等,輔以骨度(骨骼比例)、脈度(脈象長短)等綜合分析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形體枯槁伴脈細弱,多屬虛證;形體壯實而脈洪大,則多為實熱之象。
形度之應用亦體現「天人相應」思想。四時氣候變化會影響形體表現,如夏季汗多而形體鬆弛,冬季腠理緻密而形收斂,醫者需因時辨形。此外,針灸取穴亦參考形度,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度量以筋」,即依體型調整進針深淺。
總結而言,形度非孤立之診法,而是與神、色、脈等多維度相互參照,為中醫「司外揣內」診治理念之具體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