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肥經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形肥經少

基本概念

「形肥經少」為中醫婦科病證名詞,首見於《葉天士女科證治秘方》,專指形體肥胖婦女出現月經量減少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型在中醫辨證體系中屬於「痰濕閉經」範疇,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氣血生化不足與經隧阻滯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主要發病機轉為:

  1. 脾陽不振:肥胖體質多因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致水谷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反而停聚為濕濁
  2. 痰濕阻絡:濕濁內聚,日久成痰,痰濕流注下焦,阻滯衝任二脈,使經血運行不暢
  3. 氣血虧虛:脾失健運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血海空虛而經量減少
  4. 膏脂壅滯:過剩脂膏堆積經脈,影響氣血運行,形成「脂膜閉塞胞宮」的特殊病機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

  • 形體丰腴,尤其以腰腹、臀部脂肪堆積明顯
  • 月經量逐漸減少,經色淡紅或夾有黏液
  • 經質稀薄,時常夾雜綿延不斷的帶下

伴隨症狀

  • 濕濁中阻:胸脘痞滿,食後脹悶,口中黏膩
  • 清陽不升:頭重如裹,目眩耳鳴,面色㿠白
  • 脾虛氣弱:肢體困重,神疲倦怠,大便溏薄
  • 痰濕上蒙:嗜睡多寐,記憶力減退,反應遲鈍

診斷要點

  1. 體徵辨識:體脂率超過28%,皮膚細膩潤澤但按之綿軟
  2. 舌脈特徵
    • 舌體胖大邊有齒痕,舌苔白膩或滑
    • 脈象多見濡滑或沉細
  3. 月經特徵:經期周期多正常,但經量少於30ml,行經時間不足3天

證候分類

根據臨床表現可細分:

  1. 單純脾虛濕盛型:以消化系統症狀為主,兼見輕度水腫
  2. 痰濕化熱型:苔轉黃膩,帶下色黃,口苦咽乾
  3. 肝郁夾痰型:伴有脅脹、情緒波動,經前乳房脹痛

治療原則

內治法

  • 核心治則:運脾化濕,祛痰通經
  • 基礎方劑
    • 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健脾化痰
    • 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當歸、川芎化痰活血
  • 加減法
    • 濕重加蒼朮、薏苡仁
    • 痰盛加膽南星、白芥子
    • 氣虛甚加黄芪、人參
    • 兼血瘀加益母草、澤蘭

外治法

  • 艾灸療法:取穴中脘、足三里、豐隆、陰陵泉
  • 穴位敷貼:用白芥子、甘遂等研末敷貼脾俞、三焦俞

病理演變

若失治誤治可能發展為:

  1. 痰濕閉經:經血完全閉止,伴卵巢多囊樣改變
  2. 代謝紊亂:繼發消渴、眩暈等病症
  3. 不孕症:因痰濕阻滯衝任而致胞宮失養

古代文獻補充

《傅青主女科》指出:「肥人多濕,濕阻氣機,血不得行」。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載:「體肥經閉,必是痰濕與脂膜壅塞之故」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出「脂膜理論」,認為肥胖婦人的子宮內膜常被脂膜所覆,影響經血正常排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