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苦志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形苦志樂

概念溯源與經典記載

「形苦志樂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九針論》,原文記載:「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。」此概念代表了中醫對身心關係的獨特認識範式。在經文體系中,與「形樂志樂」、「形樂志苦」、「形苦志苦」共同構成四種身心狀態的辨證模型。

從文字學角度析之,「形」指形體、肉體層面,「苦」在此處特指勞作過度、形體疲憊的狀態;「志」則涵蓋情志、精神活動,「樂」表示愉悅舒暢的心理狀態。這種身體疲憊但精神愉悅的矛盾狀態,形成了特殊的病理基礎。

病理機轉與病位特點

《內經》明言此狀態「病生於筋」,其機轉在於:

  1. 形勞傷筋:過度形體勞作直接耗損筋膜系統,如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所言「久行傷筋」
  2. 氣血偏聚:精神愉悅使氣機上浮,形體勞苦又致氣血外散,形成「上盛下虛」之勢
  3. 筋脈失濡:肝血暗耗而筋膜失養,符合「肝主筋」的藏象理論

臨床表現常見筋肉僵硬、關節不利、肢體拘攣等症狀,好發於長期進行體力勞動卻保持積極心態的族群。

治療法則與傳統療法

針對「形苦志樂」的「熨引」療法,包含兩大治療面向:

熨法

  • 藥物熱敷:選用桂枝、艾葉、紅花等溫通經絡之品
  • 器具熨燙:古代多用砭石或金屬器具加熱後熨貼患處
  • 作用機理:通過溫熱刺激推動局部氣血,符合「溫則通」的治療原則

引法

  • 導引術式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記載的「引筋膜法」
  • 伸展技術:通過特定體位牽引筋經系統
  • 氣機調節:結合呼吸吐納以調整氣血分布

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推拿中的「理筋手法」和針灸的「筋針療法」,皆本於此治療思想。

與其他身心狀態的鑑別

相比其他三種身心狀態:

  1. 形樂志樂:多見膏粱厚味之體,病發血脈,需用針石
  2. 形樂志苦:氣機鬱滯明顯,病生於咽嗌,當施甘藥
  3. 形苦志苦:氣血雙耗,病發於困竭,宜用百藥

「形苦志樂」的特殊性在於其病理矛盾性——精神愉悅本可促進氣血運行,但形體過勞又構成實質性損傷,形成「標實本虛」的複雜病機。

養生預防要點

在日常調攝方面,傳統養生法強調:

  1. 動靜平衡:參照華佗「人體欲得勞動,但不當使極耳」的原則
  2. 筋膜養護:定期進行《養性延命錄》記載的「導引按蹻」
  3. 情志調和:維持適度愉悅而不過極,避免《千金要方》所言「樂過則氣緩」

這種辨證模型體現了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,對現代職業病防治仍有重要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