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樂志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形樂志苦

「形樂志苦」為中醫病狀名詞,首載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,意指形體安逸舒適,而精神情志卻抑鬱苦悶。此類狀態反映人體外在肢體活動與內在心神調攝失衡,屬「形神失調」之具體表現。中醫理論認為,形與神相互依存,形體過度安逸易導致氣血運行遲滯,加之精神壓力纏結,進一步影響經脈暢通,誘發疾病。

病理機制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」,指出此症核心病機在於「脈絡壅滯」。形體少勞而氣血不暢,加上憂思過度傷及心脾,使脈道失於濡養,氣機鬱結。心主血脈,肝主疏泄,情志鬱悶易致肝氣不舒,連帶影響心脈運行,形成氣滯血瘀之證。此類患者常見經絡敏感、肢體麻木,或胸悶心悸等脈絡相關症狀。

治療原則

《九針論》主張「治之以灸刺」,即透過針灸調暢經氣,結合艾灸溫通以解鬱滯。臨牀可選取心包經、肝經穴位如內關太衝,配合督脈百會以昇陽開竅。另可輔以行氣活血的方劑,如柴胡疏肝散調肝解鬱,或丹蔘飲活血通脈,以達形神兼顧之效。

與其他形神證型的差異

相較於「形苦志樂」(形體勞累而心神愉悅)、「形志俱苦」(形神俱疲),「形樂志苦」專注於情志致病對脈絡的影響,強調精神壓力在氣血運行中的關鍵作用,為中醫情志病理論的重要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