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形氣,為中醫理論之核心概念,涵攝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規律的交互關係,於《內經》中多見詮釋。其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詳論:

一、形體與臟腑機能之統合 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言:「凡治病,察其形氣色澤,脈之盛衰」,此乃指人體外在形骸與內在氣機運作之整體表現。形為藏象之器,氣為功能之用,二者如燈燭之喻:形若燈盞,氣似火光。臨證當察患者肌肉消長、動作遲捷,配合臟腑氣化之強弱,如脾主四肢而司運化,形瘦氣弱者多見中州失健。

二、血氣運行之動態平衡 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提出「大怒則形氣絕」,揭示氣血相依之理。此處形氣專指營血與衛氣之關係,《靈樞》謂「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」,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臨床見「血菀於上」之薄厥證,正是氣機逆亂導致血行失常的典型表現,當從肝氣亢逆、氣血離決論治。

三、經絡氣象之外候 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強調「審察形氣有餘不足」,乃指經脈氣血盛衰顯於外候。如陽明經氣盛者多見身熱汗出,太陰氣虛則見四肢不溫。此與《診宗三昧》所述「形氣相得者生」相呼應,醫者當觀患者舉止聲息、色脈相參,以判氣血之逆順。

四、天地化生之本源 《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以「形相感而化生」闡明天地氣交之理。天之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為陽,地之五行(木火土金水)屬陰,陰陽形氣交感而生萬物。此理論延伸至五運六氣學說,如子午之年少陰君火司天,陽明燥金在泉,其年多見燥熱相搏之證。

此概念貫穿中醫理論體系,自《內經》「形與神俱」的養生觀,至張仲景「觀其脈證」的辨證法則,皆強調形氣調和則生機暢達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重脾胃之氣,朱丹溪滋陰以配陽,皆不出形氣相濟之範疇。於針灸之道,擇穴施治亦需審察形氣虛實,《標幽賦》「察歲氣而明針法」即此理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