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氣相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形氣相得

「形氣相得」為中醫診斷學中的重要概念,出自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指人體外在形體與內在正氣的盛衰狀態相互協調一致,即「形盛則氣盛,形虛則氣虛」。此類病證雖病情較重,然因形氣相應,氣機未亂,故預後較佳,屬於「可治」之範疇。

形與氣的關係

  1. 形盛氣盛

    • 形體壯實者,多表現為氣血充盛、臟腑功能強健,如筋肉豐滿、面色紅潤、聲音宏亮等。此類患者若患病,正氣充足,能與邪氣抗爭,疾病易趨向康復。
    • 例如:青壯年體質健壯,感邪後雖見高熱、脈洪大等實證,但因形氣相符,用藥後易見效。
  2. 形虛氣虛

    • 形體消瘦或衰弱者,常伴隨氣血不足、臟腑功能低下,如面色萎黃、氣短乏力、脈細弱等。此類患者病中若表現為虛證(如久病體弱、慢性耗損),因形氣相應,雖病程較長,但調理得當亦可漸趨穩定。
    • 例如:老年人或久病者,氣血本虛,若病中見脈微細、精神萎靡,符合其生理狀態,治療以培補為先,預後仍屬可控。

臨床意義

  • 辨病機深淺:形氣相得者,提示正氣未敗,邪正關係未至逆亂,病機相對單純。反之,若形盛氣虛或形虛氣盛(如肥胖而氣短、消瘦而躁亢),則屬「形氣不相得」,預後較差。
  • 指導治療方向:形氣相符時,治法需順應其固有狀態。如形氣俱實者,可峻瀉邪氣;形氣俱虛者,當緩緩調補,避免攻伐太過。

經典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形與神俱」為健康之本,而「形氣相得」進一步從病證角度闡述形神統一的辨證原則。王冰注《素問》時指出,形氣相得的核心在於「氣血陰陽之調和」,即外在形體與內在功能的一致性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在《類經》中引申,認為形氣關係可判斷疾病傳變趨勢,如外感病中形氣相得者,邪不易內陷。

此概念不僅用於預後判斷,亦貫穿於中醫養生思想,主張平日需「養形以存氣」,通過調適飲食、起居以維持形氣平衡,防病於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