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氣相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形氣相失
定義
「形氣相失」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形體狀態(外觀盛衰)與正氣強弱(機能表現)呈現不協調、相互矛盾之病理現象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:「形氣相失,謂之難治。」強調形與氣失衡時,病情多趨複雜,預後較差。王冰注釋進一步闡明:「形盛氣虛,氣盛形虛,皆相失也。」意指無論形體過盛而正氣不足,或正氣亢奮而形體羸弱,均屬此範疇。
病理表現與分類
-
形盛氣虛(形強氣弱)
形體豐腴肥胖,然正氣虛損,機能低下。常見於痰濕內蘊或氣虛陽弱之證,如:- 痰飲病患者:體態臃腫,卻動輒氣喘、心悸、自汗,此因痰濕困阻脾陽,導致氣機運化無力,形成外實內虛之態。
- 氣虛水腫者:形體看似充實,實則氣化失司,水液停聚,伴見神疲乏力、舌淡胖嫩。
-
形虛氣盛(形弱氣強)
形體消瘦衰弱,但正氣表現亢奮,機能過亢。典型如:- 消渴病(糖尿病)陰虛火旺型:身體乾癟,卻胃火熾盛,症見多食易飢、煩躁易怒、口渴引飲,此因陰精耗損,虛陽浮越,呈現「陰不制陽」之象。
- 癆病(肺結核)陰虛肺燥者:形體枯槁,反見咳血、潮熱盜汗、脈細數,乃陰虛內熱,氣火迫津外泄所致。
病機探討
中醫認為「形」為五臟六腑之外候,「氣」為功能活動之根本,二者本應相互依存(形載氣,氣充形)。「形氣相失」之形成,多基於以下機理:
- 臟腑失衡:如脾胃虛弱致氣血生化不足(形虧),或肝火亢盛耗傷陰血(氣逆)。
- 邪正消長:實邪(痰、火、瘀)壅滯,雖形貌充盛,實則正氣受遏;或久病正虛,反見虛陽外越之假熱證。
- 陰陽離決:疾病晚期陰陽失調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陰陽俱脫,形氣乃絕」,預後極差。
古籍補充
除《素問》外,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及:「形氣不相保,則生機息。」強調形氣失衡對生命活力的影響。《醫宗必讀》則以「形充而脈細少氣者危」描述形氣乖離之危象。
臨床意義
此類證候多見於慢性病或重症,提示邪正鬥爭劇烈、臟腑功能失代償。中醫治則注重「形氣並調」,如形盛氣虛者健脾化痰(如六君子湯)、形虛氣盛者滋陰降火(如知柏地黃丸),以求形氣相得,恢復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