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肉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形肉脫

「形肉脫」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形體與肌肉嚴重消瘦,乃至呈現脫陷之態。此症候首見於《靈樞·經水》,原文提及:「若失度之人,瘠瘦而形肉脫者,惡可以度量刺乎?」意指患者因長期失於調攝,導致氣血衰敗、形體枯槁,此時針刺治療須謹慎,恐難按常規施術。

中醫病機與病因

  1. 氣血虧虛
    中醫認為「形肉」賴氣血以濡養。若脾胃虛弱,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或久病耗傷氣血,皆可致肌肉失於充養,漸見消瘦脫陷。《素問·痿論》云:「脾主身之肌肉」,故形肉脫多與脾虛密切相關。
  2. 精氣耗竭
    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骨。若勞欲過度,或慢性疾病遷延,腎精虧損,則精不化氣,形體失於溫煦滋養,終致形肉脫落。此類患者常伴見骨枯髓減,如《難經》所言:「損其腎者,益其精。」
  3. 邪氣久羈
    外感邪氣(如癆瘵、瘧疾)或內傷癥積(如腫瘤、消渴),久病入絡,耗傷正氣,致使臟腑機能衰敗,形體日削。此屬「因實致虛」,邪盛而正氣漸潰。

相關典籍與論述

  • 《內經》強調「形與神俱」,形肉脫不僅反映軀體耗損,更提示神氣失守,如《靈樞·本神》論及:「五臟皆虛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。」
  • 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指出:「凡瘦削至極,形肉脫者,必斂固元氣為先。」主張以溫補脾腎、填精固本為治則。

鑑別要點

「形肉脫」需與一般消瘦區別:

  • 普通消瘦:多因飲食不節或暫時性氣血失調,形體雖瘦而未至脫陷,調理易見效。
  • 形肉脫:為久病重證,形銷骨立,肌膚甲錯,甚者大肉盡脫,伴面色枯槁、氣息微弱,屬陰陽俱衰之危候。

此症多見於癆瘵、晚期惡病質或慢性衰竭性疾病,中醫辨治需分虛實,虛者宜峻補,實者當攻補兼施,然總以顧護胃氣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