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如蝦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形如蝦座
形如蝦座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指因火毒熾盛,攻襲目絡,致使白睛(氣輪)氣血瘀滯,膨脹高起,甚或掩蓋黑睛(烏珠)之重症。其狀若蝦殼隆起,故名。此證多因外感熱毒內蘊,或臟腑積熱上沖,血熱搏結於目,致局部血絡壅塞,血行阻滯而發。
病因病機
本病屬血氣兩盛之證,或因肝肺火熾,血分瘀熱;或因脾胃積熱,上熏於目。瘀血內停,不得消散,遂致白睛脹起,嚴重者血壅氣逆,脹勢蔓延,甚則脹出睥外(眼瞼之外)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述其病狀:「有半邊脹起者,有通珠俱被脹起蓋定烏珠者。」另有記載,可見大眥(內眼角)近鼻梁處隆起如袋,乃瘀血久蘊成形之候。
證候特點
- 白睛局部或全部脹起,色赤紫暗,狀如蝦殼覆蓋。
- 脹起處堅硬拒按,可伴疼痛、灼熱感。
- 若脹及黑睛,則視物昏矇;若血脹極甚,恐致目珠外突。
鑒別要點
與「魚胞」(氣輪水腫)不同,魚胞多屬氣分濕滯,按之柔軟,病勢較緩;而形如蝦座為血瘀實火,脹硬急迫,病情險重。另與「瘀血灌睛」病機相類,然後者泛指血瘀目絡之證,未至脹起之極。
治法方藥
治宜清瀉火毒、涼血散瘀,首重開導通滯。方選《宣明丸》加減,方中黃芩、大黃瀉肺胃實火,當歸尾、赤芍活血通絡,佐以防風、薄荷疏風散鬱。若肝火熾盛,可加梔子、龍膽草;血瘀甚者,酌用桃仁、紅花。外治須避割刺,古謂誤割恐成漏睛或盲瞀。
本病古籍強調「血脹無所從出」之危急,診療當辨析臟腑火毒偏盛,結合脈證施治。若遷延失治,恐致險候,故早期辯證投藥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