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色相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形色相得

形色相得為中醫五行學說之重要術語,出自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,指人體外在形體與膚色之五行屬性相互協調呼應的狀態。《靈樞》云:「形色相得者,富貴大樂。」此不僅關乎生理特徵之和諧,更蘊含中醫「天人相應」及「形神一體」之整體觀。

五行屬性與形色對應

中醫以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歸納人體結構與功能。形體與膚色皆可依五行分類:

  • 形體:如木形之人修長、火形之人尖銳、土形之人豐厚、金形之人方正、水形之人圓潤。
  • 膚色:木主青、火主赤、土主黃、金主白、水主黑。形色相得即形體之五行特徵與膚色相符,如木形之人配青色、火形之人配赤色,以此類推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
形色相得反映臟腑气血調和。《內經》強調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若形色相稱,則內在臟腑功能協調,氣血充盈;反之,若形色相悖(如木形之人面現白色),可能提示五行生剋失常或臟腑病變,如肝虛受肺金所乘。此理論亦運用於望診,協助判斷體質偏頗與疾病傾向。

形神關係與養生

形色相得不僅為生理狀態,亦涵蓋精神層面。《黃帝內經》主張「形與神俱」,形色調和者,神氣亦隨之安定,故曰「富貴大樂」。中醫養生重視順應五行規律,通過調攝飲食、情志以維持形色平衡,如木形之人宜疏肝理氣,火形之人需清心養陰,達至形神合一之境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以外揣內」之診斷思維與「治未病」思想,為五行理論應用於臨床與養生之具體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