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勝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形勝色」詳解
基本概念
「形勝色」為中醫五行學說之專有術語,出自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。其核心意涵在於人體形態之五行屬性(形)克制膚色之五行屬性(色),形成五行相剋之病理表現。此理論深植於中醫整體觀與五行生剋體系,用以辨析體質偏頗與潛在病機。
五行分類體系
《靈樞》將人體歸納為「五形」與「五色」兩大系統:
- 五形分類:依體格、骨骼、肌肉等形態特徵劃分為木形、火形、土形、金形、水形五類。
- 五色對應:面部或體表顯現之膚色分屬青(木)、赤(火)、黃(土)、白(金)、黑(水)。
五行相剋關係為:木剋土、火剋金、土剋水、金剋木、水剋火。當「形之五行」壓制「色之五行」,即構成「形勝色」。
臨床表現舉隅
- 木形人見黃色(木勝土)
木形特徵為身材修長、關節明顯,若面色偏黃(土色),提示肝木過亢乘脾土,多伴見脘悶、泄瀉等土虛症狀。 - 火形人見白色(火勝金)
火形特徵為面銳頰赤、步履急躁,若面色㿠白(金色),反映心火灼肺金,易現乾咳、咽燥等肺陰耗傷之候。
理論延伸
此現象與《內經》「有餘制所勝」相呼應,不僅見於體質辨識,更可推衍至脈象(如弦脈勝浮脈)、臟腑功能失衡(如肝氣犯胃)等層面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將「形色相勝」結合四診,作為預後判斷依據——形色相生者吉,相剋者凶。
學術價值
「形勝色」理論體現中醫「以象測藏」的診斷思維,通過外顯形色解讀內在五行生剋狀態,為辨體施治與早期調理提供重要參照。其與「色勝形」(色剋形)共同構築中醫體質學說的動態評估框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