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叢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叢針

叢針為中醫針灸療法之一,屬皮膚針範疇,其形制特點在於將多支等長毫針集簇成束,並以細繩或膠固定捆紮,形成針尖密集排列之工具。相較於單針刺法,叢針透過多針淺刺皮膚,可擴大刺激範圍,增強局部氣血調動,適用於淺表經絡與皮部之調理。

源流與理論基礎

叢針之設計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毛刺」「浮刺」等淺刺法,強調「刺皮不傷肉」的治療原則。中醫認為,皮膚為「十二皮部」所在,與經絡臟腑相連,透過叢針輕淺、密集的刺激,可激發衛氣運行,疏通淺層絡脈,調和營衛之氣。其作用機制類似梅花針(七星針),然叢針之針數與排列更為靈活,可依病症需求調整針具粗細與叢束密度。

操作與臨床應用

叢針操作時,醫者多以腕部輕巧之力叩刺患處或特定經穴,針尖垂直觸及皮膚後即彈起,以局部泛紅或微滲血為度。其臨床應用主要基於以下中醫理論:

  1. 皮部理論:刺激皮部以引邪外出,常用於風寒濕邪滯留肌表之證,如痺證、皮膚麻木等。
  2. 絡病學說:淺刺絡脈以活血散瘀,適用於氣滯血瘀所致之疼痛或局部腫脹。
  3. 衛氣調節:透過淺層刺激調節衛陽之氣,改善外感表證或免疫力低下之體質。

與其他針具之區別

叢針與梅花針、滾針等同屬皮膚針,然其特點在於:

  • 針具彈性:叢針針體柔中帶剛,叩刺時可依手法調整力度,適用於不同敏感度之部位。
  • 刺激強度:因針數可增減,對皮部之刺激量較單一針具更易控制,如密集叢針多用於頑固性皮痺,稀疏者則適於兒童或體弱者。

適應症舉隅

  • 痺證:風寒濕邪客於肌表,叢針叩刺膀胱經背俞穴以祛邪通絡。
  • 皮膚疾患:如神經性皮炎、蕁麻疹,配合局部阿是穴放血。
  • 內科雜病:透過皮部—經絡—臟腑傳導,調理失眠、消化不良等症。

叢針療法體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之思想,其技術核心在於辨證選穴與手法輕重之配合,臨床須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深淺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