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瘦血瘀經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形瘦血瘀經閉
病證名
此證首載於《葉天士女科證治秘方》,屬婦科經閉病症之一,特徵為形體消瘦伴隨月經閉止,成因多與陰虛內熱、氣滯血瘀相關。中醫認為,形瘦者多陰血不足,陽氣相對偏亢,易生虛熱;加之性情抑鬱或情志不遂,導致氣機鬱滯,進而影響血行,形成瘀阻胞脈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陰虛血少:形瘦者多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脾胃虛弱,精微不化,營血虧虛,血海空虛而經閉。
- 虛熱內生:陰虛則陽亢,虛熱煎灼津血,致使血液黏稠,運行遲澀,滯而成瘀。
- 氣鬱血滯: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血隨氣鬱,久則瘀結衝任,胞脈閉阻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形體消瘦,月經不至,或經量漸少終至閉止。
- 兼症:胸悶脅脹、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、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脈細澀或弦數。
- 證候特點:虛實夾雜,以陰虛為本,瘀熱為標。
治法與方藥
治法遵循「養陰清熱以治本,化瘀解鬱以通經」,標本兼顧:
- 養血調經:選用《醫宗金鑑》芩連四物湯(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川芎、白芍),清熱涼血兼滋陰養血。
- 化瘀開鬱:合《葉氏女科》開鬱二陳湯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香附、青皮、莪朮、梔子),理氣化痰、活血通絡。
加減要點
- 若虛熱甚者,加知母、地骨皮退虛熱。
- 血瘀重者,酌加丹參、桃仁、紅花活血通經。
- 氣鬱明顯,可增鬱金、柴胡疏肝解鬱。
病機辨析
此證與單純血瘀經閉不同,需注意「形瘦」與「血瘀」之關聯。瘦人多火,陰血虧虛為其基礎,瘀滯為其標現,故不可過用破血之品(如三稜、水蛭),以免耗傷正氣。治療時宜以滋養陰血為根基,佐以輕清疏解,使血充氣順,經水自通。
文獻溯源
《葉天士女科》強調:「瘦人經閉,多屬血涸氣鬱。」後世《傅青主女科》亦補充:「瘦人多火,火盛則血枯。」均指出陰虛、火旺、氣鬱三者交互為病,影響月事。
此證需與「形豐痰阻經閉」鑑別,後者多因痰濕壅滯,體態豐腴,治療以化痰除濕為主,如蒼附導痰湯,與形瘦血瘀之治迥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