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形體
在中醫理論中,「形體」為人體生理結構之總稱,涵蓋軀殼、四肢、五官、筋骨等外在可見之形質,亦與內在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論及形體,強調其為生命活動之基礎,並與「神」(精神意識)相互依存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謂:「形體不蔽,精神不散,亦可以百數。」意指形體健壯不受損傷,精神方能內守,壽命得以延長。
形體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中醫認為,形體由五臟六腑所主,經絡氣血所濡養。具體而言:
- 五臟所主:五臟各有所主管之形體組織。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肝主筋」、「腎主骨」、「心主血脈」、「肺主皮毛」、「脾主肌肉」。故形體之強弱,直接反映五臟功能盛衰。例如「筋不能動」(《上古天真論》),即肝氣衰微,無法濡養筋脈所致。
- 氣血濡養:形體依賴氣血以維持其形態與功能。《靈樞·本藏》指出:「血和則經脈流行,營復陰陽,筋骨勁強,關節清利。」若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,則形體失養,表現為消瘦、痿弱或肢體麻木。
形體與生命階段
《上古天真論》以「女七男八」為週期,論述形體隨年齡之變化。如男性「七八,肝氣衰,筋不能動……形體皆極」,說明肝腎虧虛時,筋骨衰憊,形體機能趨於極限。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觀念,即形體衰老與精氣神消耗同步進行。
形體與診斷
望診中,形體為重要觀察指標。如體型胖瘦反映氣血津液狀態:肥人多痰濕,瘦人多虛火;肌肉消削可能提示脾胃虛弱,骨骼畸形則常與腎精不足相關。此類辨證方法,源自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。
形體調攝
養生學提倡「形勞而不倦」,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言:「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。」強調適度活動使形體與氣血協調。導引、太極等傳統功法,即通過調形以促進氣血流通,達到「形與神俱」之境界。
學術延申
形體之概念,亦可對應西醫之「解剖結構」,然中醫更重視其動態功能與整體聯繫。如「皮毛」不僅為屏障,亦屬肺系統之一部分,參與宣發衞氣、調節汗液之功能。此類觀點,體現中醫形體理論之獨特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