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形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形臟為中醫藏象理論之重要概念,指人體內能貯藏有形物質的臟器,與「神藏」相對。《素問・三部九候論》提出「神藏五,形藏四」之說,形成九臟體系,其具體內涵歷代醫家註解不一,主要分為以下兩類學說:
一、腑器說(王冰前期註解)
《黃帝內經》王冰注引古論,認為形臟專司受盛傳化,形態中空而外張,具有「瀉而不藏」的特性,包括:
- 胃:受納腐熟水穀,為「五臟六腑之海」。
- 大腸:主傳化糟粕,屬「傳導之官」。
- 小腸:分清泌濁,為「受盛之官」。
- 膀胱:貯藏排泄津液,稱「州都之官」。
此說契合《內經》「六腑傳化物而不藏」的生理特點,強調其與五臟「藏精氣而不瀉」的功能對應,構成陰陽表裡關係。
二、形體部位說(王冰後期註解)
王冰另於《素問》註解中提出形臟亦可指代四種顯於外的軀幹要區:
- 頭角:內涵腦髓,為「精明之府」。
- 耳目:通於肝腎,反映先天之本。
- 口齒:連屬脾胃,主水穀運化。
- 胸中:藏宗氣,司呼吸行血。
此類形臟雖非實質臟器,卻是臟腑精氣外現之門戶,透過診察這些部位(如望面色、聽聲息)可推斷內臟狀態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想。
理論延伸
形臟概念深化了中醫對「藏」與「象」的理解:
- 與經絡的關聯:形臟所在部位多為經脈交會處,如頭角有諸陽之會「百會穴」,胸中為「氣海」所居。
- 臨床意義:《難經》進一步闡發形臟病變特徵,如「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」,其治療注重「通降」為要。
- 養生應用:導引術中的「摩腹法」「叩齒術」即基於形臟理論,通過外在形體調節內臟功能。
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類經》指出:「形藏實則神藏安」,說明形神臟腑相輔相成,共同維持「形與神俱」的生命狀態。此理論不僅是解剖概念,更是功能系統的歸納,展現中醫整體觀的思維特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