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杏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杏林」探源與文化意涵
詞源與典故
「杏林」一詞源於三國時期吳國名醫董奉的傳奇故事。據《神仙傳》記載,董奉(字君異),建安年間(196-220年)隱居廬山,為人治病不取錢財,僅要求治癒者栽種杏樹回報:輕症者種一株,重症者種五株。經年累月,杏樹蔚然成林,竟達十萬餘株,春來花開如雲,夏至果實纍纍。董奉遂以杏果易穀,賑濟貧困,傳為醫德典範。
此典故衍伸出「杏林春暖」、「譽滿杏林」等成語,後世更以「杏林」代指醫界,與「懸壺」(典出費長房)並列為中醫界兩大代表性稱謂。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序言中即以「杏林」喻醫道,宋代以降,文人筆記及醫學著作更廣為沿用,使「杏林」成為中醫文化的重要符號。
文化象徵與中醫精神
「杏林」體現中醫「仁術濟世」的核心價值觀:
- 醫患契約精神:以種杏代金錢的交易模式,彰顯醫者「重義輕利」的職業倫理
- 生態醫療觀:將醫療行為與自然生態結合,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念
- 永續公益理念:杏果換糧賑貧的循環經濟,實踐「上醫醫國」的社會責任
在中醫學脈絡中,杏樹本身亦具藥用價值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杏仁「主咳逆上氣」,為止咳平喘要藥。唐代《新修本草》進一步區分苦杏仁(攻邪止咳)與甜杏仁(潤肺補虛),體現中醫「一物多用」的藥性智慧。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更系統整理杏仁治「風寒肺病」的藥理機制,使杏樹在中醫藥學的象徵意義與實際效用相得益彰。
歷代醫家的杏林傳承
歷代大醫多以「杏林精神」自我期許:
- 晉代葛洪:在《肘後備急方》中援引董奉案例,強調「醫者當以濟世為本」
- 唐代王燾:於《外臺秘要》序言自述「志在杏林」,開創醫方分類先河
- 明代龔廷賢:著《萬病回春》,其醫案常鈐「杏林遺風」印鑑
- 清代葉天士:弟子輯其醫案為《臨證指南醫案》,扉頁題「吳門杏林」
值得注意的是,「杏林」在傳統中醫教育中具特殊地位。元代太醫院設「杏林學堂」培養醫官,明清時期民間醫館多植杏樹以明志,形成「前庭懸壺,後園種杏」的空間格局。此傳統延續至近代,如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,仍以其診所「杏林春曉軒」彰顯醫道傳承。
當代杏林文化的發展
現代中醫界繼承「杏林」精神的方式包括:
- 中醫院校多設「杏林學子」獎學金
- 國際中醫學術交流會議常以「杏林論壇」為名
- 中醫期刊如《杏林醫話》延續傳統醫案體例
- 針灸銅人像基座多鐫刻「杏林淵源」字樣
在學術研究層面,當代考據發現董奉故事可能融合了漢代「橘井泉香」(蘇耽典故)的元素,反映古人對理想醫者形象的共同期待。考古出土的東吳醫療器具上亦見杏紋裝飾,佐證「杏林」文化早在三國時期已開始萌芽。
杏林精神超越單純的職業讚譽,實為中醫「大醫精誠」理念的具體化身,其重視醫德修養、強調自然和諧、追求社會效益等內涵,至今仍是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文化底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