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杏仁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杏仁中毒

杏仁中毒為中醫病症名,指因過量攝入苦杏仁而引發的毒性反應,首載於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。苦杏仁味苦、性微溫,歸肺、大腸經,雖具止咳平喘、潤腸通便之效,然其中所含苦杏仁苷(Amygdalin)經人體分解後可釋放氫氰酸(Hydrocyanic acid),過量則導致毒性發作。

中醫病機與證候

苦杏仁之毒多傷及氣血,上擾神明,下損肺氣,甚則閉阻經絡。其毒性作用主要表現為抑制細胞呼吸,致使組織缺氧,阻斷三磷酸腺苷(ATP)生成,進而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與心血管功能。

常見臨床證候如下:

  • 無發熱或體溫不足:因氣血運行受阻,陽氣不能外達。
  • 昏迷:毒邪上攻,蒙蔽心竅,神明失守。
  • 驚厥:肝風內動,筋脈失養。
  • 嘔吐:毒邪犯胃,胃氣上逆。
  • 瞳孔散大:肝竅失養,精氣耗散。

若毒性過甚,可致氣絕身亡。

古籍解毒之法
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藍子汁(取藍實之汁液,具有清熱解毒之效)及杏樹皮(苦杏仁的同源植物外皮,或具緩解毒性的作用)可解杏仁之毒。然古今用藥環境不同,此類方法今多結合現代醫學處置。

中醫辨證與調治

以中醫理論論之,杏仁中毒屬「毒邪內陷」範疇,病機以氣機逆亂為主,治則當以解毒、開竅、調和氣血為先。古籍雖載部分民間療法,然於當代臨床仍需謹慎辨證,以免貽誤救治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