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叢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叢毛
叢毛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又稱「聚毛」,指人體特定部位毛髮叢生之象。此名詞雖簡,然其內涵與中醫經絡理論及體表觀察密切相關,以下分述之。
1. 經絡聯繫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叢毛,多與足厥陰肝經相關。該經循行「起於大指叢毛之際」,即足大趾爪甲後方毛髮聚集處(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「趾蹠關節背側」)。此處為肝經氣血所注,亦為井穴「大敦」所在,主疏泄肝氣、調和血脈。叢毛之狀態(如疏密、色澤)可反映肝經氣血盛衰,臨床或作為診察參考。
2. 體表標誌與診斷意義
中醫重視體表徵象與內在臟腑之聯動。叢毛所在之位,乃經氣外顯之處:
- 毛髮榮枯:若叢毛潤澤茂密,多示肝血充足;若枯槁稀疏,或提示肝血虧虛或氣機鬱滯。
- 局部病變:此處若見紅腫、疼痛,可能與肝經濕熱下注有關,如「癲疝」(類似陰囊腫痛)之證,古籍亦載其可刺大敦穴以疏泄經氣。
3. 與「聚毛」之異同
「叢毛」與「聚毛」常互通,然細究之,「聚毛」更強調毛髮之聚集狀態,而「叢毛」特指經絡循行所過之固定部位。後世醫家如明代張景岳《類經》注釋經脈時,亦沿用此說,視其為經氣出入之門戶。
4. 現代中醫之延伸理解
當代中醫結合解剖學,將叢毛對應於足大趾伸肌肌腱附著點周邊,此區域神經血管豐富,針刺或艾灸該處可調節肝經氣機,用於治療月經不調、疝氣等肝系疾患。此外,叢毛區之皮膚溫度、觸覺敏感度,亦為經絡研究之觀察指標。
綜上,叢毛雖為體表細微結構,然其與肝經氣血、診療實踐緊密相連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