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性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性命:中醫與內丹學的核心概念

性命一詞,源遠流長,乃中國傳統哲學與醫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範疇。此概念不僅見於先秦儒學典籍,亦為道家養生學說與中醫理論所吸收發展,形成一套獨特的生命觀與修養體系。

儒道源流中的性命觀念

儒家經典最早系統性地闡述性命思想,《易傳》提出「窮理盡性以至於命」,此處「性」指個體的性情稟賦與心性特質,而「命」則與「天命」相通,蘊含人生本然的規律與限度。孟子進一步區別「性」與「命」,主張「口之於味也,目之於色也,耳之於聲也,鼻之於臭也,四肢之於安佚也,性也,有命焉,君子不謂性也」(《孟子·盡心下》)。這種區分標誌著儒家心性論的成熟。

道家系統則將性命視為生命本質的兩個面向,《道德經》雖未直用「性命」一詞,然「復歸於嬰兒」、「復歸於無極」之說,已含養性延命的思想。至漢代道教興起,性命逐漸演變為具體的修行概念,《太平經》提出「愛氣尊神重精」的養生理論,開啟後世性功與命功並修的實踐傳統。

內丹學的性命雙修理論

宋元時期,內丹學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性命學說,以「性」為心神層面的本源,「命」為形氣層面的基礎。此派學說主張:

  • 性者元神:指人本有的靈明覺性,又稱「元性」、「真性」或「本來一靈」。宋代張伯端《悟真篇》云:「先性固難,先命則有下手處。」強調性功修煉需以命功為根基。
  • 命者元氣:即構成人體的生命能量,包括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。《黃庭經》稱「仙人道士非有神,積精累氣乃成真」,指出命功修煉的核心在養氣。

王重陽創立全真教,明確提出:「性者是元神,命者是元氣,名曰性命也。」這種界定成為內丹學的標準解釋。元代李道純進一步發展出「性命混融」理論,主張「性無命不立,命無性不存」,二者如日月之互映,陰陽之交泰。

中醫理論中的性命觀

中醫典籍雖未直接討論「性命」概念,但相關思想深刻影響其生理病理學說:

  • 神氣關係:《黃帝內經》言「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」,其「神」概念近於內丹學之「性」,而「氣」則對應「命」。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強調「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」,實為性命雙修的醫門表述。
  • 形神統一:中醫主張「形與神俱」(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),此與道家「形神合同」、內丹家「性命雙修」理論契合。明代醫家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明確指出:「人身之元神曰性,元氣曰命。」
  • 臟象系統:中醫將「神」分藏於五臟(心藏神、肝藏魂等),而「氣」則周流於經絡,這種分佈反映性命在人體中的結構化表現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更提出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論,暗合內丹養陰以攝陽的命功理念。

性命與養生實踐

基於性命理論,傳統養生法發展出多樣的修煉方法:

  • 性功:通過心性調攝來涵養元神,包括坐忘、止觀、存思等方法。唐代司馬承禎《坐忘論》詳述「收心離境」的性功要訣。
  • 命功:以調息導引、內氣運行來充實元氣,如八段錦、六字訣等功法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多種「導引按蹻」之法,皆屬命功範疇。
  • 丹道修煉:高層次的性命雙修,如伍沖虛《天仙正理》所述煉精化炁、煉炁化神、煉神還虛等節次,體現性命由后天返先天的逆修過程。

明清時期,中醫養生學更將性命理論具體化,發展出節制情欲以養性、調攝飲食以安命等實用方法。明代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提出「惜氣存精」的養生理法,即是對傳統性命學說的通俗化詮釋。

綜觀之,性命學說是連結中國哲學、醫學與養生實踐的核心理論,其發展歷程體現了儒道醫思想的深度交融,至今仍為理解傳統生命觀的重要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