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性命雙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性命雙修,又稱性命兼修,乃中醫與道家養生學說中極為核心之修煉理論,意指「性功」與「命功」需相輔相成、不可偏廢。此概念源自道門內丹術,後與中醫藏象學說、經絡理論及精氣神學說深度融合,形成一套兼具身心調攝與生命昇華的實踐體系。

一、性命之學的中醫內涵

  1. 性功所指
    中醫視「性」為心神所主,涵攝情志、意識與精神活動,與「五志」(喜怒憂思恐)及「五神」(神魂魄意志)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謂「心主神明」,故性功修持重點在調攝心神,透過靜坐、存想等方法使神志清靜,達到《素問》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之境。
  2. 命功要義
    「命」指形體與生命能量,中醫歸於精、氣、血、津液的運化。命功修煉首重培補元氣,尤以丹田(下焦)為樞紐,透過導引、呼吸吐納(如六字訣)及經絡周天運行(任督二脈)強化氣血生化,符合《難經》「命門者,諸神精之所舍,原氣之所繫」之論。

二、性命雙修的理論淵源

北宋張伯端於《悟真篇》辯證道、釋之別,指出道家重命功而疏性功,佛家重心性而輕形軀,故倡「性命兼修」以調和兩端。此說與中醫「形神合一」思想互為表裏,《靈樞》「血氣者,人之神」即闡明形質與精神互根互用。

三、修煉次第與中醫機轉

  1. 先命後性(南宗主張)
    從調息煉精入手,以「小周天」功法運轉任督二脈,激發命門真火。待精氣充盈後,自然過渡至煉氣化神階段,此符合中醫「精化氣,氣化神」的氣化規律,尤適陽虛氣弱者。
  2. 先性後命(北宗主張)
    首重心性澄明,以「守一」或「觀竅」止念調神,間接帶動氣血和暢。如《聖濟總錄》所言「神凝則氣聚」,適用於陰虛火旺或情志失調者。
  3. 性命互促
    部分流派主張「心息相依」,即調息與調神同步,類似中醫針灸「守神」與「得氣」並重之法。明代醫家張景岳「形神共養」之說可為佐證。

四、與中醫臟腑的關聯

  • 心腎相交:性功降心火以下濟腎水,命功升腎陽以上滋心陰,暗合「坎離既濟」之象。
  • 脾胃中樞:調息煉氣需脾胃運化水穀精微,故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養生當實元氣,欲實元氣,當調脾胃」。

此理論體系將道家修煉與中醫病理生理學結合,使養生實踐具備更清晰的醫學依據,亦反映傳統醫學「治未病」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