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性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藥學之「性能」,乃指藥物所具備之固有特性與作用效能,為中藥理論體系之核心範疇。此概念源於《內經》「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」之論,後世醫家逐步發展為系統化理論,主要包含以下面向:

一、四氣本質 藥物寒、熱、溫、涼四性,實為陰陽二氣之量化表現。《本草備要》指出「藥有寒熱溫涼四氣」,其中寒涼屬陰,溫熱屬陽。臨床所見,黃芩之苦寒可清三焦火毒,附子之辛熱能復亡陽,皆體現四氣對機體陰陽盛衰的調控作用。

二、五味深論 辛甘酸苦鹹五味,不僅是味覺體驗,更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出「辛散、甘緩、酸收、苦堅、鹹軟」之說。如桂枝辛溫入肺經而發汗解肌,五味子酸斂可固攝腎精,足見五味實為藥物作用趨勢之標示。

三、歸經精微 歸經理論闡明藥物對經絡臟腑的選擇性作用,如桑白皮專入肺經以瀉肺火,澤瀣趨向腎膀胱經而利水滲濕。《湯液本草》特別強調「引經報使」概念,如桔梗載藥上行,牛膝引血下行,此乃歸經學說之妙用。

四、升降浮沉機理 藥物運動趨向分為上行升浮、下行沉降兩類。金元時期張元素在《珍珠囊》中詳述「輕清者上浮為天,重濁者下沉為地」,如菊花升散頭目風熱,代赭石鎮降肝陽上亢,此特性與藥物質地、氣味厚薄密切相關。

五、補瀉辨證 《難經》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原則下,藥物補瀉功能需配合證候特性。人參大補元氣為補法代表,大黃泄熱通便屬瀉法典型。然如黃芪既補脾肺之氣,又具托毒外出之效,可見補瀉非絕對對立。

歷代醫家尤重性能之整體運用,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強調「四氣五味參合互用」,張景岳更主張「用藥如用兵,貴在配伍得宜」。臨床處方時,須綜合考量諸性能之相互作用,如當歸辛甘溫,既入肝心脾經,又能補血活血,正顯中藥性能學說之精深微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