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性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【性學】詳解

一、名詞溯源
「性學」為中醫氣功與內丹修煉術語,首見於道家典籍《丘祖全書》。其文載:「有為功夫命功也,無為妙道性學也。」此處將「性學」與「命功」相對,揭示修煉之兩大範疇:性學主無為,調神養性;命功主有為,煉氣修形。

二、性學與性功之關聯
性學即「性功」,屬道家內丹術上乘心法。其核心在於精神層面的修持,強調返觀內照、澄心遣欲。與「命功」相輔相成,形成「性命雙修」之體系:

  • 性功修神:透過冥想、存思等方法,調和七情,達到「神氣相守」之境。
  • 命功修氣:以呼吸導引、周天運轉等法,調節氣血,強化形體。
    二者猶如「水火既濟」,性功為「離中虛」(神),命功為「坎中滿」(精氣),陰陽交感方成大道。
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性學之實踐,深植於中醫臟象與經絡學說:

  1. 心主神明
    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」性功調神,首重養心,透過靜坐平息心火,使「心神下交於腎」,促成心腎相交(水火既濟)。
  2. 肝藏魂與情志調攝
    肝主疏泄,性學注重情緒平和,《素問》強調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,透過性功疏解肝鬱,避免「鬱而化火」傷及臟腑。
  3. 督任二脈與周天修煉
    性功高階階段涉及「先天之氣」運行,需通任督二脈。元神入靜時,真氣自然沿督脈上升(逆行河車),與任脈降氣相合,形成「小周天」,此為性中寓命之體現。

四、道家修煉層次
性學修持分三境:

  • 初階:止念凝神
    攝心止妄,如《坐忘論》所言「斷緣簡事,收視返聽」,以「數息法」或「觀空法」收斂散亂之神。
  • 中階:明心見性
    《悟真篇》稱「自有為入無為」,透過「坐忘」「心齋」體悟本性,漸脫形骸束縛。
  • 高階:煉神還虛
    元神與道相合,《唱道真言》謂「神返虛無,身入無形」,達「虛極靜篤」之先天狀態。

五、與儒釋理論之交融
性學概念亦受儒家「存心養性」、佛家「明心見性」影響:

  • 儒家程朱理學主張「性即理」,強調涵養本然之性;
  • 佛家禪宗「直指人心」之法,與性學「頓悟」路徑相通。
    然中醫性學更重生理與心理互動,如《醫門法律》云:「善養性者,必保其精,精盈則氣盛,氣盛則神全。」

六、現代意義
當代研究顯示,性學相關實踐(如正念冥想)可調節自律神經,降低皮質醇分泌,印證中醫「神馭氣」之理論。性學不僅是修煉方法,更是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中「調神以防病」的具體實踐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