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痹

病名。首見於《靈樞·本藏》。

  1. 胸膺部悶窒疼痛之證。其主要病機為上焦陽虛陰寒之邪上乘,導致胸陽痹塞。《肘後備急方·卷四》描述其症狀:「胸部之病,令人心中堅痞忽痛,肌中苦痹,絞急如刺,不得俯仰,其胸前皮皆痛,不得手犯,胸滿短氣,咳嗽引痛,煩悶自汗出,或徹引背膂。」《金匱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》進一步詳述其臨床表現及治療方劑:

    • 「胸痹之病,喘息咳唾,胸背痛,短氣,寸口脈沈而遲,關上小緊數,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。」
    • 「胸痹不得臥,心痛徹背者,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。」
    • 「胸痹心中痞氣結在胸,胸滿,脅下逆搶心,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,人參湯亦主之。」
    • 「胸痹胸中氣塞,短氣,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,橘枳姜湯亦主之。」
    • 「胸痹緩急者,薏苡附子散主之。」
      後世醫家依其證情輕重,將胸痹分為胸滿胸痛兩類。《金匱要略·訂正金匱要略注·卷二十》言:「胸部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,重者即今之胸痛也。」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冠心病心絞痛等疾患。
  2. 指胃痹。《症因脈治·卷三》提出:「胸痹之症,即胃痹也。胸前滿悶,凝結不行,食入即痛,不得下嚥,或時作嘔。」顯示胸痹亦可涉及脾胃氣機不暢,呈現胃氣上逆、胸膈痞塞之證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胸痹之核心病機為陽虛陰盛,寒凝氣滯,痰濁瘀血閉阻胸陽。常見證型包括:

  • 寒凝心脈:胸痛劇烈,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,脈緊。
  • 痰濁痹阻:胸悶窒痛,咳吐痰涎,苔厚膩,脈滑。
  • 氣滯血瘀:胸痛如刺,固定不移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• 心氣虛弱:胸悶隱痛,氣短乏力,動則加劇,脈弱。

相關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提出「痛則不通」,胸痹之本在於陽氣不運,標在於氣滯、痰濁、血瘀交阻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陽微陰弦」乃胸痹主要脈象,反映陽氣不足而陰邪偏盛之體質特點。治療上以通陽散結活血化痰為大法,同時需顧護心脾陽氣,虛實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