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消(中醫病證名)

下消乃中醫消渴病之證型分類,屬「三消」範疇,其病機核心在於腎氣虧損,蒸化失司,臨床特徵以小便異常腎系功能失調為主。歷代醫籍記載頗豐,《聖濟總錄》稱「消腎」,《醫學綱目》謂「腎消」,而《丹溪心法》則歸於兒科三消之一,又名「消濁」,足見其證候表現與病位所涉具多元性。

病機探微

下消之成,多緣腎水虛竭,氣化無權。腎為水火之宅,主司開闔,若真陰虧耗(如房勞過度、久病傷腎),則相火妄動,燔灼津液;或命門火衰(如稟賦不足、 aging ),無以溫煦脾土,水穀精微下趨膀胱,發為膏淋之狀。其病變往往兼涉他臟:

  • 肺腎陰虛:上源不足,金水不得相生,則口渴引飲。
  • 脾腎陽虛:中焦輸布乏力,津液直趨下焦,故飲一溲二。
  • 肝腎精虧:疏泄過度,封藏失職,遂致溲濁如脂。

證候特點

經典描述見於《外臺秘要》:「小便晝夜廿餘行,至三四斗極瘥不減二斗也」,其典型表現可歸納為:

  1. 溺證異常:尿量頻多而混濁,色如脂膏或麩片,沉積後可見絮狀物(古人稱「溺白」),甚者甜膩可嗅。
  2. 形體徵兆:面色黧黑無澤,耳輪焦枯,腰膝酸軟如折,毛髮稀疏易落。
  3. 全身見症:骨蒸盜汗,五心煩熱(陰虛型);或畏寒肢厥,陽痿滑精(陽虛型)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一、真陰耗傷證

  • 病機:腎陰不足,虛火內灼。
  • 主方
    • 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,酌加知母、黃柏(即知柏地黃丸)清降相火。
    • 左歸飲(《景岳全書》):重用熟地、枸杞滋填真陰,佐龜板膠、鹿角膠血肉有情之品。
  • 變證加減:若兼心煩失眠,加黃連、阿膠;目翳昏花,加菊花、決明子。

二、元陽衰微證

  • 病機:命門火衰,氣化失職。
  • 主方
    • 桂附八味丸(《金匱要略》):附子、肉桂溫補命門,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助陽化氣。
    • 右歸飲(《景岳全書》):附子、肉桂配杜仲、當歸,溫潤並舉。
  • 變證加減:完谷不化加補骨脂、肉豆蔻;夜尿頻甚益桑螵蛸、益智仁。

三、精血俱虧證

  • 病機:久病入絡,奇經空虛。
  • 主方
    • 大補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:人參、熟地、當歸、山茱萸,峻補先天。
    • 固陰煎(《景岳全書》):人參、熟地、黃精、五味子,收斂固脫。

鑑別要點

  1. 與淋證之別:下消之溲濁無尿道澀痛,而淋證以「澀、痛、頻、急」為主。
  2. 與尿崩之異:西醫尿崩症多純屬多尿而無膏脂下泄。
  3. 三消分界:上消主渴,中消主飢,下消主溲,然臨床每多並見,當審孰輕孰重。

文獻選評
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下消者,下焦病也,小便如膏如脂。」而《張氏醫通》更強調:「渴而多飲為上消,消穀善飢為中消,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,皆火盛水虧之證。」由此觀之,下消之治雖以補腎為本,然須明辨水火偏衰,或壯水之主,或益火之源,方能中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