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第二側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第二側線
胸第二側線為中醫經絡定位之重要縱向標線,其走向自鎖骨正中下方起始,垂直下行經過乳頭正中,與胸正中線平行,相距約4寸(同身寸)。此線為足陽明胃經於胸部分布之主幹徑路,貫串多個關鍵腧穴,體現胃經氣血於軀幹上部的輸布規律。
經絡與腧穴分布
足陽明胃經屬陽明多氣多血之經,行於胸第二側線時,自上而下依次蘊含以下腧穴:
- 缺盆:位於鎖骨上窩中央,為經氣深聚之所,主治胸肺氣機不暢。
- 氣戶:鎖骨中點下緣,主理氣寬胸,調和胃氣上逆。
- 庫房:當第一肋間隙,喻藏氣血如庫,善治胸脅脹滿。
- 屋翳:第二肋間隙,功用宣肺化痰,常見於咳喘證治。
- 膺窗:第三肋間隙,寬胸利膈,緩解乳癰胸悶。
- 乳中:乳頭中央,古多為定位標誌,現代少針刺。
- 乳根:第五肋間隙,近乳房根部,調乳絡兼治胃氣上沖。
生理與病候聯繫
《靈樞·經脈》載胃經「是動則病⋯⋯灑灑振寒,善呻數欠」,其胸段病候多見胸痛、乳癰、氣逆喘滿。胸第二側線腧穴透過局部取穴與遠端配穴(如合谷、足三里),可疏導陽明經氣,治療胸膈、乳房疾患,亦反映胃經與衝脈「會於氣街」的深層聯屬。此線亦為診察胸腹部經氣盛衰之參照,臨床觸按結節或壓痛,可助辨識胃經氣血失和。
中醫針灸與推拿施術時,常循此線探查反應點,結合「寧失其穴,勿失其經」原則,調和陽明氣血,以達通絡止痛、降逆和胃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