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第三側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第三側線

定位與歸經
胸第三側線為中醫經穴定位之重要縱向基準線,起始於鎖骨下緣凹陷處(雲門穴附近),垂直下行至肋部,距胸腹正中線(任脈)旁開6寸。此線為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兩經之共同循行路徑,貫穿胸部外側區域,共分佈六穴,由上至下依序為:

  1. 雲門穴(肺經):鎖骨下緣凹陷中,肩胛骨喙突內側。
  2. 中府穴(肺經):雲門穴下1寸,為肺之募穴。
  3. 周榮穴(脾經):第二肋間隙,中府穴直下。
  4. 胸鄉穴(脾經):第三肋間隙,周榮穴直下。
  5. 天溪穴(脾經):第四肋間隙,胸鄉穴直下。
  6. 食竇穴(脾經):第五肋間隙,天溪穴直下。

經脈聯繫與氣血特性
胸第三側線屬太陰經範疇,肺經與脾經於此交互影響。肺經主宣發肅降,脾經主運化水濕,二經循行於胸脅,共司氣機升降與水穀精微之布散。此區域穴位多調理上焦氣機,如雲門、中府可開胸宣肺,周榮至食竇諸穴則長於健脾化濕、疏通胸脅瘀滯。

臨床關聯與古典文獻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雲門、中府主治「咳逆上氣,喘不得息」;《醫宗金鑒》指出天溪、食竇能治「胸脅支滿,飲食不化」。清代《經穴解》進一步闡明脾經穴位於此線「主脾病及血分」,提示其對血瘀、痰飲等病理產物之調節作用。

解剖對應與體表標誌
胸第三側線與現代解剖之鎖骨中線外側重疊,下接腋前線。其深層為胸大肌、肋間肌,並鄰近肺中葉外側緣。古人以「骨度分寸法」定位,6寸約當兩鎖骨外端間距之半,體型差異需結合「同身寸」調整。

總結經脈特點
此線穴位體現「太陰為開」之生理特性,既可疏泄外邪(如外感咳嗽),亦能調理內傷(如脾虛脹滿),為胸脅部病症之要區。針灸或推拿此線,須參照經脈循行與深淺層次,以達氣至病所之效。

(全篇依中醫理論聚焦經絡、穴位、氣血之解說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