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【胸發】

病名:胸發,又稱「井疽」,為無頭疽之一,發於胸前鳩尾穴(劍突下凹陷處)或中庭穴(胸骨體下緣與劍突相接處),或兩穴之間,屬外癰範疇。此症首見於《仙傳外科集驗方》,其形質堅硬,根深難潰,屬陰疽一類,多因氣血凝滯或毒邪內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瘀滯: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或外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阻經絡,久則化熱成毒,發為癰疽。
  2. 毒熱蘊結:平素飲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或外感邪毒,蘊蒸胸膈,凝聚成疽。
  3. 正氣虧虛:若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衛外不固,邪毒乘虛內襲,深入筋骨,發為陰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患處隱痛,漸生硬結,皮色不變或微紅,按之堅實,難潰難消。
  • 成膿期可伴發熱、口乾、脈數等熱象;若遷延日久,潰後膿液清稀,瘡口難斂,或見窠囊漏管。
  • 重者可內陷傷正,出現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等虛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氣滯血瘀證
    • 治則:行氣活血,散結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仙方活命飲加減,或配合血府逐瘀湯。
  2. 毒熱熾盛證
  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,托裏透膿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透膿散,外用金黃散敷貼。
  3. 氣血兩虛證
    • 治則:補益氣血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八珍湯加黃芪、皁角刺,潰後可外敷生肌玉紅膏。

相關名詞延伸

  • 井疽:為胸發別稱,源自《外科正宗》,強調其病位深、病程纏綿,如井之深陷難愈。
  • 鳩尾穴:屬任脈,為膏之原穴,此處發疽多與心脾積熱相關。
  • 中庭穴:亦屬任脈,近膈膜,病變易影響氣機升降。

此症須與「乳癰」、「肺癰」等相鑑別,治法需依階段與體質靈活調方,重在早期疏解,防其內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