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腹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腹大

胸腹大乃中醫診斷學中的常見證候,泛指患者自覺或外觀可見胸腹部脹大之表現。此證多由氣機鬱滯、水濕停聚等病機所致,常見於「氣脹」、「水腫」等疾患,亦可能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滯脹滿
    情志不遂、飲食不節或外邪內犯,致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於胸腹,形成「氣脹」。症見胸腹脹滿、按之柔軟、叩之如鼓,常伴噯氣、矢氣後舒緩,舌苔薄白,脈弦。此類證候與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所載「歲火不及……胸腹大」之敘述相應,火運不及則寒氣盛行,陽氣不伸,氣機凝滯而脹。
  2. 水濕停聚
    脾失健運,肺失宣降,或腎陽不足,致水液代謝失常,停聚胸腹。若水聚於腹,則為「水腫」(如鼓脹);若水飲凌心射肺,則見胸悶氣促、咳喘不得臥。此類患者腹大如囊裹水,按之凹陷,叩之音濁,舌體胖大,苔白滑,脈沉滑。
  3. 痰瘀互結
    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或痰濕內蘊,結於胸腹,形成堅積。此類證候常見於癥瘕、積聚等病,腹大堅硬,青筋暴露,面色黧黑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相關病證

  • 鼓脹:以腹大如鼓、皮色蒼黃、脈絡暴露為特徵,多屬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,氣、血、水互結於腹中。
  • 水腫:水液泛溢肌膚,可見頭面四肢浮腫,若兼腹大,則屬陰水重證,責之脾腎陽虛。
  • 痰飲:水飲停聚胸脅(如懸飲),症見胸脅脹滿、咳唾引痛,屬「四飲」之一。

中醫辨治要點

胸腹大之治療,當分虛實寒熱。氣滯者疏肝理氣,方如柴胡疏肝散;水濕者溫陽利水,方選實脾飲或真武湯;痰瘀者逐瘀化痰,可用膈下逐瘀湯合二陳湯。然臨證須詳察病機,結合四診,不可執一而論。

此證記載早見於《內經》,提示胸腹大非獨局部病變,更與天地氣交、臟腑氣化密切相關,診治時需整體審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