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膈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膈不利

胸膈不利為中醫病證名,指胸膈部位氣機阻滯,出現痞悶、脹滿、堵塞感等不適症狀,嚴重時可伴隨疼痛。此證多因氣滯、痰飲、寒凝或邪氣內阻,導致胸膈升降失常,影響心肺及胃脘功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內侵: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述,太陽寒水之氣復盛,寒凝心胃,陽氣不伸,致胸膈氣機凝滯,見「心痛否滿」。
  2. 氣機鬱滯:情志失調或肝鬱犯胃,使胸膈氣血運行不暢,常見脅脹、噯氣。
  3. 痰濕壅阻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擾胸膈,阻遏陽氣,多見胸悶、咳痰黏膩。
  4. 熱邪鬱結:少陽或陽明熱鬱,氣火沖逆,亦可導致胸膈痞滿,兼見口苦、煩躁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胸膈部脹悶、堵塞感,甚或疼痛,常牽連心窩(心下)、脅肋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寒證者多伴畏寒、喘促、嘔吐清水。
    • 痰濕者多見咳痰、體沉、舌苔厚膩。
    • 氣滯者易噯氣、情緒波動加重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寒凝胸膈:因外寒或陽虛內寒,胸膈冷痛,得溫則減,脈沉緊。
  2. 痰阻胸膈:胸悶痰多,舌苔白滑,脈弦滑,屬痰飲停聚。
  3. 肝胃氣滯:胸脅脹滿,情志抑鬱後加劇,脈弦。
  4. 熱鬱胸膈:煩悶灼熱,口乾舌燥,溲黃,脈數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調氣寬膈:以理氣藥如枳殼、陳皮疏導胸膈氣機。
  • 溫化寒痰:寒者用半夏、乾薑;痰濕者配伍茯苓、厚朴。
  • 清熱開鬱:熱證選梔子、淡豆豉,或黃芩、瓜蔞實。
  • 活血通絡:久病入絡者,可加丹參、川芎。

此證需結合整體脈證辨治,區分外感內傷、虛實寒熱,方藥靈活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