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骨肋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骨肋斷
胸骨肋斷,乃中醫骨傷科病名,指胸骨與肋骨因外力所致之折傷。此證首載於明代王肯堂《外科證治準繩·卷六》,歸屬於「胸骨傷」範疇,其病因多為跌仆、撞擊、壓軋等暴力損傷,亦可因氣血虛弱、骨骼失養而於輕微外力下斷折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胸骨與肋骨為宗筋所繫,內連胸中氣機,外護五臟六腑。若遭受外力碰撞,或氣滯血瘀日久,絡脈受損,則骨節失穩,發為斷折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胸肋損傷,輕者疼痛,重者骨斷氣逆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氣血瘀阻、經絡不通,甚則影響肺氣宣降,出現咳喘、胸悶等兼證。
證候特點
胸骨肋斷以局部腫痛、按壓痛劇、活動受限為主症。若斷端移位,可見胸廓畸形,呼吸時疼痛加劇;若傷及內絡,可伴見皮下瘀斑、咳血。嚴重者因氣血瘀滯胸中,可現面色青紫、氣促難續等危候。
論治原則
中醫治此證,首重手法復位,以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正骨技法使斷骨歸位,繼以外敷活血化瘀藥膏,如《劉涓子鬼遺方》所載之「當歸膏」,或內服「復元活血湯」以散瘀止痛。若兼有氣滯,可佐「柴胡疏肝散」調暢氣機;氣血虛弱者,則以「八珍湯」補益扶正。此外,針灸可選膻中、期門等穴,通調氣血,助骨痂生長。
胸骨肋斷之癒後,與氣血調和與否密切相關。明代《正體類要》強調:「骨傷之證,貴在氣血流通。」故治療除接骨外,更需注重調暢情志、飲食培本,以促其康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