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骨傷
胸骨傷為中醫學病名,首載於《醫宗金鑑.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十八,泛指胸骨及周圍肋骨的損傷,多因外力撞擊、跌仆壓軋所致。此症屬骨傷科範疇,病位涉及胸廓,與肝、肺兩臟相關,蓋肝主筋、主疏泄,肺主氣司呼吸,故傷後易現氣滯血瘀,甚則影響臟腑功能。
病因病機
胸骨傷多由直接暴力所傷,如重物壓迫、鈍器擊打,或間接暴力如高處墜落、擠壓碰撞。外力致骨斷筋傷,經絡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停滯,發為腫痛;若傷勢深重,損及胸膜肺絡,則可併發氣胸、血胸,甚而內臟受損,症見危候。
臨床表現
局部腫脹刺痛,痛處固定拒按,轉側、咳嗽或深呼吸時痛勢加劇,胸悶氣促,難挺胸直立。若骨折移位,可見胸骨凹陷或凸起畸形,觸之有骨擦音;若合併氣胸,則見呼吸困難、面蒼唇紫;瘀血內攻者,或見咯血、煩躁昏厥,屬危急之證。
辨證論治
-
初期(氣滯血瘀)
- 治則:活血祛瘀,行氣止痛
- 內服方:復元活血湯(《醫學發明》)加減,或七釐散(《良方集腋》)以散瘀定痛;熱象顯者可加黃連、梔子涼血解毒。
- 外治:以手法復位後,硬紙板或夾板固定,外敷消腫膏(如活血散)。
-
中期(瘀腫漸消)
- 治則:和營生新,續筋接骨
- 內服方:正骨紫金丹(《醫宗金鑒》)、接骨丸(《傷科大成》)以促進骨痂生成。
- 配合針灸:取內關、膻中、陽陵泉等穴調暢氣機。
-
後期(肝腎虧虛)
- 治則:補益肝腎,強筋壯骨
- 內服方:補腎壯筋湯(《傷科補要》)、小活絡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溫通經絡;氣血不足者,合八珍湯加減。
- 外洗:五加皮湯(《醫宗金鑒》)薰洗患處,舒筋活絡;輔以導引療法,如太極拳、伸臂擴胸,防關節僵滯。
變證處理
若見血胸、氣胸或內臟損傷,當急刺人中、十宣開竅醒神,並以參附湯回陽固脫,配合現代醫學穿刺引流等法搶救。此類重症需嚴密辨證,慎防氣隨血脫。
附:相關理論
《難經》云:「傷於肺者,喘息咳唾。」胸骨傷嚴重時,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,可參《傷科匯纂》「血府逐瘀湯」思路化瘀通絡。另《靈樞.經脈》載足厥陰肝經「布脅肋」,故疏肝理氣亦為治本之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