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汗

胸汗,或稱「心汗」,為中醫證名,指胸部局部異常出汗之症。此症特徵為身體他處無汗,唯獨心胸部位汗出明顯,最早見於《張氏醫通·雜門》,書中記載:「別處無汗,獨心胸一片有汗……名曰心汗。」後世如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等亦承此說,列為獨立病證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胸汗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「心」為關鍵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汗為心之液」,故心氣虛、心陰不足或心火亢盛,皆可導致津液外泄而發為胸汗。常見病機如下:

  1. 心氣虛弱
    心主血脈,若思慮過度或久病耗傷心氣,營衛失和,腠理不固,則津液失攝而汗出。此類患者多伴心悸、氣短、面色淡白等症。
  2. 心陰不足
    陰虛內熱,虛火擾動,迫津外泄。症見胸汗潮熱、夜寐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3. 心脾兩虛
    勞倦傷脾,氣血生化不足,心失所養,汗液外溢。多兼見納呆、倦怠、失眠等。
  4. 痰熱內擾
    痰濕鬱久化熱,蒸迫胸膈,亦可致局部汗出,常伴胸悶煩躁、苔黃膩等象。

證型辨治

中醫治胸汗首重辨證,依病機不同而施治:

  • 心氣虛證:宜補益心氣,方用生脈散甘麥大棗湯加黃耆、浮小麥。
  • 心陰虧虛:治以滋陰養心,如天王補心丹加減。
  • 痰熱證:需清熱化痰,可選溫膽湯合黃連、梔子等。

與其他汗證鑑別

胸汗屬「局部汗出」,與「自汗」(氣虛陽弱)、「盜汗」(陰虛火旺)有別,亦不同於「戰汗」(邪正相爭)或「絕汗」(陰陽離決)。其病位明確,多反應心神或胸膈氣機異常,臨床須細察兼症以明辨。

胸汗一症,雖看似輕微,實為內在失衡之徵兆,中醫透過調理臟腑、平衡陰陽,以收斂汗固表,其論治體現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