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痞
證名。
胸痞為中醫常見病證,主指胸中滿悶不舒,可分為兩類:
一、胸中滿塞不痛
《症因脈治·胸痛論》指出:「若胸中滿塞而不痛,又名胸痞。」此證多因氣機鬱滯、痰濕阻遏或脾胃虛弱所致,臨床表現為胸膈痞滿,按之柔軟,無明顯痛感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胸膈脊背乳病源流》進一步區分:「大約胸滿不痛者為痞,滿而痛者為結胸。」此類胸痞與「心下痞滿」相似,皆屬氣機壅滯,但病位偏上,治療可參考痞證相關論述。
二、胸中悶痛(胸痹型胸痞)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九描述:「病者心下堅滿,痞,急痛,肌中苦痹緩,急如刺,不得俯仰,其胸前皮皆痛,手不得犯,胸中愊愊而滿,短氣,咳唾引痛,咽塞不利,習習如癢,喉中乾燥,時欲吐嘔,煩悶,自汗時出,痛引徹背……病名胸痞。」此證屬「胸痹」範疇,多因下焦虛損、陰寒內盛,陽氣不足而氣逆上衝,痰瘀痹阻胸陽所致。其脈象特徵為「陽微陰結」,即寸脈微弱、尺脈沉緊,反映上焦陽虛、下焦陰寒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氣滯痰阻: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鬱氣滯,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生痰,痰氣互結於胸。
- 胸陽不振:素體陽虛或寒邪內侵,胸陽失展,陰寒凝滯,氣血運行不暢。
- 脾胃虛弱:中焦運化無力,升降失司,濁陰上逆,壅塞胸中。
治法與方藥
- 痰氣交阻:宜理氣化痰,方如《金匱要略》橘皮生薑湯(橘皮、生薑),或半夏厚朴湯加減。
- 胸陽痹阻:當通陽散結、化痰宣痹,可用栝蔞薤白半夏湯,或《三因方》栝蔞丸(栝蔞實、枳殼、半夏等)。
- 寒凝氣逆:溫陽降逆,選用吳茱萸湯合旋覆代赭湯。
胸痞一證,臨床需與「結胸」「胸痹」「肝着」等鑑別,關鍵在於辨別疼痛有無、痰瘀偏盛及陽氣虛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