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鎖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鎖骱
胸鎖骱,古代解剖部位名,又稱胸鎖關節,屬中醫經筋與骨節理論中的重要結構。其位於胸部正中線兩側,為鎖骨內側端與胸骨柄鎖骨切迹相連結之處,乃上肢與軀幹連接之關鍵樞紐,主司肩臂活動及氣血循行之調節。
中醫理論對胸鎖骱之認識
- 經筋所繫
胸鎖骱為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所過之處,與足少陰腎經亦有關聯。中醫認為,此處關節之滑利與否,直接影響肺氣之宣降及上肢氣血之濡養。若骱位錯縫或氣滯血瘀,可致胸悶、肩臂舉動不利,甚則影響呼吸調息。 - 骨節樞機
此骱屬「微動關節」,雖活動幅度有限,然為肩胛帶穩定之根基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提及:「鎖骨聯於胸骨,如門戶之樞,開闔得宜則臂運自如。」若因跌扑挫閃或勞損致骱位不正,可牽連頸項、肩背,發為攣痛。 - 氣血匯聚
胸鎖骱周邊分佈多條絡脈,為宗氣貫注之所。古醫籍所述「缺盆」(鎖骨上窩)與此骱相鄰,乃氣機升降之要衝。氣滯血瘀者,此處常見壓痛或結節;虛損者則見骱隙鬆弛,伴氣短乏力。
臨床相關證候
- 骱位錯縫:多因外力牽拉或姿勢不正所致,症見局部腫痛、轉側受限,手法復位為要。
- 經筋痹阻:風寒濕邪客於骱周,引發酸楚重著,可配合刺絡或艾灸溫通。
- 氣結瘰癧:瘰癧結核(淋巴結腫大)之發病部位與此骱相近,屬肝鬱痰凝之證,需從疏肝散結論治。
胸鎖骱之調護,重在維持經筋柔順與氣血通暢,導引功法如「八段錦」之「開弓射鵰式」,可舒展此處絡脈,助益關節靈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