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鎖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胸鎖骱

胸鎖骱是古代解剖學上的名詞,即胸鎖關節。

《素問·骨空論》中提到胸鎖骱位於胸腔中,上端出於鎖骨下方,下端進入胸腔。

《醫宗金鑒·骨傷心法要訣》和《類經圖翼·骨圖》中也有類似的描述,提到胸鎖骱位於胸腔中,其骨有兩個頭部,上頭與鎖骨相連,下頭與胸骨相連,中間有間隙,以容納氣血。

進一步解釋,胸鎖骱是胸骨與鎖骨之間的關節,由胸骨柄與鎖骨上端構成。胸鎖骱是一個滑動關節,運動範圍很小,主要包括前屈、後伸、內收和外展等動作。胸鎖骱的功能是連接胸骨與鎖骨,協助胸廓的運動。

胸鎖骱常見的損傷來自於外力作用,例如車禍、摔傷等,可能導致胸鎖骱脫位或骨折。胸鎖骱脫位多發生在兒童,通常是因為外力使胸鎖骱向前脫位。而胸鎖骱骨折多發生於成年人,主要是外力使胸鎖骱斷裂。胸鎖骱脫位或骨折的症狀主要包括胸部疼痛、鎖骨上方腫脹、胸鎖關節活動受限等。胸鎖骱脫位或骨折的治療方法包括手法復位和手術治療。手法復位是指在麻醉下,醫生通過外力將胸鎖骱重新定位。而手術治療則是指在麻醉下,醫生切開皮膚和軟組織,將胸鎖骱重新定位,並使用金屬線或鋼板固定。

如果胸鎖骱的損傷不及時得到治療,可能會導致胸鎖關節僵硬,影響肩部活動。因此,如果出現胸鎖骱脫位或骨折的症狀,應儘早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