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堂,為中醫經絡學中之重要名詞,其概念涵蓋傳統穴位定位與臨床治療範疇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內涵:

一、羶中穴別稱(見於《千金要方》)

定位:位於胸部正中線,平第四肋間隙,具體取穴法為「兩乳頭連線中點」。《黃帝內經》稱其為「氣海」,屬任脈要穴,為八會穴之氣會,亦為心包募穴

主治功能

  • 調氣機:主治氣逆諸證,如《千金要方》載:「上氣厥逆,灸胸堂百壯」,乃因羶中為宗氣所聚之處,具理氣寬胸之效,對哮喘、胸悶、噎膈等氣機上逆症狀尤效。
  • 通乳絡:為治療乳疾(乳少、乳癰)之要穴,結合肝胃經絡調理,可疏利胸膈氣血。
  • 寧心神:通過調節心包經氣,改善心悸、怔忡等神志不寧之證。

古法應用:唐代孫思邈強調灸法,臨床常以艾炷灸5-7壯,或艾條溫灸10-15分鐘;針法則多採平刺0.3-0.5寸,得氣為度。


二、經外奇穴(見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)

定位:位於胸骨體兩側緣,與傳統羶中穴區分,實為雙穴結構,左右對稱,約當胸骨角外側凹陷處。

主治特色

  • 肺系疾患:針對咳嗽、咯血等肺絡不固證,此穴能調和胸中氣血,尤適於虛勞咯血配合肺俞穴使用。
  • 心系病症:與經脈循行相關,可輔治胸痹、心悸,常與內關穴配伍。
  • 局部疾患:乳痛、乳汁不暢等,透過刺激胸廓周圍經筋發揮通絡之效。

操作技法

  • 針灸:淺刺0.2-0.3寸,或採用「雀啄灸」法,艾炷灸3-5壯。
  • 推拿:以拇指指腹按揉,配合天溪、屋翳等穴,可增強通乳效果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胸堂區域與宗氣生成密切相關,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」,故該處穴位既能調節呼吸功能,亦影響心血運行。現代研究表明,刺激此區可調節自律神經,改善冠狀動脈血流,印證「氣為血帥」之理論。

古籍佐證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羶中主治氣病,凡噎氣、喘脹俱當灸此。」
  • 《類經圖翼》強調其「總調一身之氣」的特性,尤重灸法溫通之效。

此二類「胸堂」定位雖異,然均以胸廓氣機調節為核心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與「局部-整體」關聯之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