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膛(中醫名詞)

在中醫學中,「胸膛」一詞兼具解剖結構與部位統稱之意涵,可從以下兩方面闡述:

一、骨名:胸骨

胸膛指「胸骨」,亦稱「膺骨」,位於胸部正中,上接鎖骨,下連劍突,左右與肋骨相連,構成胸腔前壁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載:「胸骨即膺骨,乃胸肋眾骨之統轄也。」其形態扁長,中醫學認為胸骨為宗氣所聚之處,與心肺功能密切相關,針灸穴位如「膻中穴」即位於胸骨柄中央,為氣會之穴,主治胸悶、氣逆等症。

二、部位:胸部統稱

廣義而言,胸膛泛指胸部區域,涵蓋前胸(胸骨所在)及兩側胸肋。《金匱要略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甘疽……生於膺上,即胸膛兩旁肉高處。」此處「膺」與「胸膛」互文,指胸部外側肌肉豐厚之處(現代解剖學之胸大肌部位)。中醫外科診察癰疽時,常依腫瘍所生部位判讀病機,如「甘疽」屬足陽明胃經所過,多因氣血壅滯或熱毒蘊結所致。

中醫理論關聯

  1. 經絡循行:胸膛為多條經脈所過,包括:

    • 任脈:貫穿胸骨正中,總任一身之陰經。
    • 足陽明胃經:循行於胸膛兩側,主氣血化生。
    • 手太陰肺經:起於中焦,上循胸中,與呼吸功能相關。
  2. 生理功能

    • 宗氣之所聚: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宗氣積於胸中」,推動呼吸與心血運行。
    • 心肺之護衛:胸廓結構保護心肺,其氣機通暢與否直接影響心肺功能,臨床常見「胸痹」(如現代冠心病)即與胸陽不振、痰瘀阻絡有關。
  3. 診療應用

    • 觸診:醫者按壓胸骨及肋間,可察知「結胸」「支飲」等水飲停聚之證。
    • 治療:針灸或推拿常取膻中、中府等胸膺部穴位,以寬胸理氣、散結止痛。

附註:古醫籍中「胸膛」與「胸膺」常混用,然細究之,「膺」偏重胸之兩側高起處,而「膛」更強調胸骨所在之正中部位,臨證時需依文義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