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癢

鼻癢,又稱「鼻中癢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鼻腔內出現瘙癢不適之感。此症多因風、熱、燥等外邪侵襲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常見於鼻淵、鼻鼽等疾病過程中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犯肺:肺開竅於鼻,風熱之邪上犯鼻竅,鬱而化火,灼傷津液,導致鼻黏膜乾燥瘙癢。《古今醫統》云:「鼻癢,乃熱則生風故也。」指出熱邪蘊結,化風內動,引發鼻癢。
  2. 肺燥陰虛:肺陰不足,鼻失濡養,虛火內生,灼傷鼻絡,而見鼻乾癢。
  3.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濕熱上蒸,壅滯鼻竅,亦可致癢。
  4. 肝鬱化火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上炎鼻竅,發為鼻癢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風熱證:鼻癢伴噴嚏、鼻塞、流黃涕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• 肺燥證:鼻癢乾燥,甚則灼痛,鼻腔黏膜紅赤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• 濕熱證:鼻癢且脹,鼻涕黏稠,頭重胸悶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肝火證:鼻癢煩躁,目赤口苦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
治法方藥

  1. 疏風清熱:適用於風熱犯肺證,方選防風通聖散加減,或辛夷清肺飲(《醫宗金鑒》),以疏風透表、清肺通竅。
  2. 潤燥養肺:肺陰虧虛者,可用清燥救肺湯(《醫門法律》)或養陰清肺湯,滋陰潤燥。
  3. 清利濕熱:脾胃濕熱者,宜瀉黃散甘露消毒丹,化濕清熱。
  4. 清肝瀉火:肝鬱化火者,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疏肝解鬱、降火止癢。

外治法

  • 吹鼻法:以碧雲散(《醫宗金鑒》)吹入鼻腔,清熱祛風。
  • 熏鼻法:用辛夷、蒼耳子等煎湯熏蒸,宣通鼻竅。

鼻癢雖為小疾,然病機複雜,臨證須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