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通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通谷

定位與出處
胸通谷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於胸部,約當乳頭直下二寸處(約合三横指寬),屬局部經驗效穴。古籍記載,此穴對心胸及脅肋部氣機瘀滯所致病症具特殊調治作用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心痛與氣機不暢
    中醫理論認為,胸通谷鄰近心臟所居之「膻中」區域,為宗氣匯聚之處。若寒邪內侵、情志鬱結或痰瘀阻絡,導致心脈拘急或氣滯血瘀,可引發心胸刺痛、悶脹。灸刺此穴能寬胸利膈,促進氣血運行,緩解《千金要方》所述「惡氣上脅急痛」之證。
  2. 脅痛與肝鬱乘脾
    脅肋為足厥陰肝經分野,胸通谷雖非肝經腧穴,然其位置與「期門」穴相鄰,可間接疏泄肝鬱。臨牀應用於肝氣橫逆犯胃所致之脅脹、噯氣,或氣滯型肋間神經痛。
  3. 乳癰(乳腺炎)
    此穴居乳下,屬陽明胃經所過。胃經多氣多血,若熱毒壅滯或乳汁鬱結,可發為乳癰。艾灸胸通谷能活血散結,配合「肩井」「梁丘」等穴,可增強清熱通絡之效。

操作技法

  • 艾灸法
    傳統以艾炷直接灸3-5壯,現代臨牀多用艾條懸灸,溫和刺激5-10分鐘,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。
  • 針刺法
    斜刺0.3-0.5寸,避開肋骨間隙,得氣後施捻轉瀉法,適用於實證疼痛。

學理探討
胸通谷雖未列於正經腧穴,然其療效機理可從「阿是穴」理論理解。《靈樞·經筋》提出「以痛為輸」,強調局部反應點對氣血調整的作用。此穴位於胸腹氣機升降之交會,灸之可激發經氣,協調心肺與肝胃功能,體現中醫「就近取穴」與「通調氣機」的治療思想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與臨牀應用,未涉西醫診斷及注意事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