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痛(胸痛)

證名
胸痛指胸部正中或偏側出現疼痛之症狀,首見於《素問·脈解篇》。中醫認為,胸痛與心、肺、肝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且涉及氣機、痰飲、血瘀等病理因素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心肺相關

    • 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指出:「心病者,胸中痛。」心主血脈,若心氣不足或心血瘀阻,可致胸陽不振,發為胸痛。
    • 《醫碥·胸痛》云:「胸者,肺之部分,則其痛尤多屬肺可知。」肺主氣,司呼吸,肺氣壅滯或痰飲內停,亦可阻遏胸中氣機,引發疼痛。
  2. 肝經失調

  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·胸膈脊背乳病源流》強調:「惟肝獨令胸痛,故屬肝病。」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則胸脅脹痛;肝血不足或肝陰虧虛,亦可致筋脈失養而痛引脅肋。
  3. 痰飲、水氣與血瘀

    • 氣滯則津液停聚成痰飲,痰阻胸膈則痞塞而痛。
    • 水氣上逆或寒凝胸陽,可致胸痛伴短氣。
    • 血瘀阻絡,則痛如錐刺,固定不移。

辨證與治法

1. 肝病致痛

  • 肝虛證:胸痛牽引腰背,伴頭暈目眩,治宜補腎養肝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何首烏、牛膝。
  • 肝實證:胸痛不能轉側,常太息,治宜疏肝理氣,方用寬胸飲(如柴胡疏肝散加減)。
  • 肝著證:胸痛欲按壓或飲熱湯緩解,方用旋復花湯(旋覆花、新絳、蔥莖)。

2. 痰飲與水氣

  • 痰氣阻滯:胸痛痞滿,咯痰黏稠,方用二陳湯化痰理氣。
  • 水氣淩心:胸痛兼短氣、心悸,方用五苓散利水化氣。

3. 胸痹重症

  • 寒凝血瘀:胸痛劇烈如針刺,汗出徹背,急用生韭汁溫通散寒。
  • 胸陽不振:痛引背部,咳唾短氣,寸脈沉遲,關脈緊數,方用栝蔞薤白白酒湯(或加半夏)。

4. 腎虛氣逆

  • 胸膈隱痛,伴氣短乏力,為腎不納氣,方用補肝散(熟地、當歸、白芍等)。

相關概念

  • 胸痹:輕者為胸悶,重者為胸痛(《醫宗金鑒·訂正金匱要略注》)。
  • 膈痛:古醫籍中常與胸痛互通(《醫宗必讀·心腹諸痛》)。

胸痛一證,須辨明臟腑虛實及病邪性質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