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痛引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痛引背,乃中醫病證名,指胸部疼痛牽引至背部之症候,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。原文載:「歲金太過……胸痛引背,兩脅滿且痛引少腹。」此症多因氣機逆亂、經脈受阻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其病機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以下分述之:
一、病因病機
-
肺氣鬱閉
- 肺主氣,司呼吸,若肺氣壅滯或外感邪氣(如風寒、痰熱),可致經氣不暢,胸陽失展,表現為胸悶痛連背。
-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肺手太陰之脈……是動則病肺脹滿,膨膨而喘咳,缺盆中痛。」可見肺經病變可影響胸背。
-
心脈瘀阻
- 心主血脈,若心陽不振、痰瘀痹阻(如胸痹),則氣血不通,胸痛可放射至背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胸痹不得臥,心痛徹背者,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。」
-
肝氣橫逆
- 肝經布脅肋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化火,或橫犯肺胃,可致胸脅脹痛牽引背部,甚則影響少腹(如《素問》所述「痛引少腹」)。
-
脾虛痰阻
- 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犯胸膈,阻遏氣機,可致胸背滿痛,伴見咳唾痰涎。
二、經絡辨證
胸背為手足三陰、三陽經循行交會之處,尤其與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足少陽膽經及督脈相關:
- 肺經循行「上膈屬肺」,氣滯則胸痛引缺盆。
- 心包經「起於胸中」,邪阻則心痛連背。
- 膽經「循脇裡」,氣逆則脅痛牽背。
- 督脈行於背部,陽虛寒凝可致背脊冷痛連胸。
三、證型與治療要點(簡述)
-
氣滯血瘀證
- 特點:刺痛固定,舌暗紫,脈弦澀。
- 治法:行氣活血,方如血府逐瘀湯。
-
痰濁痹阻證
- 特點:胸悶痛,苔膩,脈滑。
- 治法:化痰通陽,方如栝蔞薤白半夏湯。
-
陽虛寒凝證
- 特點:冷痛遇寒加重,舌淡,脈沉遲。
- 治法:溫通心陽,方如桂枝加附子湯。
四、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胸痛引背」範疇,可涵蓋部分西醫之心絞痛、胸膜炎、肋間神經痛等疾病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非僅拘於局部病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