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圍(中醫概念)
定義:
胸圍在中醫學指人體胸部兩乳頭水平線之周圈長度,屬傳統「骨度」測量範疇,首見於《靈樞·骨度》:「胸圍四尺五寸」,為古人體質測量與經穴定位之基準。
中醫理論內涵:
- 經絡氣血通路
胸部為「宗氣」匯聚之所,十二經脈中手三陰、足陽明經等均循行於此。胸圍尺寸可間接反映經氣盛衰,如肺氣充沛者胸廓寬闊,反之則窄縮。 - 臟腑外候關聯
《黃帝內經》將胸腹比擬為「城郭」,胸圍大小與心肺功能密切相關。正常發育之胸廓能護衛臟腑,若先天不足或久病虛損,可見「雞胸」、「漏斗胸」等異常形態。 - 骨度同身寸應用
古代醫家以胸圍等體表標誌為「同身寸」單位,用於針灸取穴。如《類經圖翼》載:「缺盆至髑骬長九寸,過則肺大,不滿則肺小」即與胸圍測量原理相通。
歷代醫籍擴展:
- 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「缺盆骨」(鎖骨上窩)至「髑骬骨」(胸骨劍突)距離,作為肺臟大小判據。
- 清代《按摩經》提及胸圍與「膻中穴」關係,認為該穴為氣之會,其所在位置與胸圍比例相關。
現代詮釋:
當代中醫體質學研究發現,胸圍與「形體辨證」有潛在聯繫。如「氣虛質」者常見胸廓扁平,「痰濕質」者多見胸背厚實,此現象與古籍「視其外應,以知其內臟」理論相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