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脅,為中醫學中對人體前胸與兩側腋下肋骨部位的統稱,屬「上焦」重要區域,與肝、膽、肺等臟腑經絡關係密切。
一、解剖定位
- 胸:指「缺盆」(鎖骨上窩)以下至橫膈膜以上的區域,內含心肺,外有胸骨與肋骨護衛。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明言:「胸者,缺盆下,腹之上,有骨之處也。」
- 脅:為胸之兩側,自腋下至第十二肋骨盡處,涵蓋肋弓範圍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載:「其兩側自胸以下,至肋骨之盡處,統名曰脅。」
二、中醫生理與經絡連結
-
經絡循行:
- 足少陽膽經:循行於脅部,故脅痛多與膽經氣滯相關。
- 足厥陰肝經:布脅肋,肝氣鬱結易致胸脅脹滿。
- 手太陰肺經:起於中焦,上膈屬肺,胸脅不舒亦可影響肺氣宣降。
-
臟腑所主:
- 肝膽:肝主疏泄,膽主決斷,情志不暢或濕熱內蘊常表現為脅肋脹痛、口苦。
- 胸中宗氣:胸腔為宗氣匯聚之地,與呼吸、血行相關,若胸脅悶窒,或見氣短喘息。
三、病理表現
胸脅病症多與氣機失常有關,常見證型包括:
- 肝鬱氣滯:胸脅脹痛,走竄不定,嘆氣則舒,脈弦。
- 瘀血阻絡:脅痛如刺,痛處固定,夜間加劇,舌紫暗。
- 痰飲停聚:胸脅滿悶,咳唾引痛,或見懸飲(胸腔積液)。
- 少陽樞機不利: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(見於少陽病)。
四、診斷意義
中醫望聞問切中,胸脅為辨證重要部位:
- 觸診:脅下按之硬滿,或見包塊,多屬積聚;叩診實音提示水飲。
- 經絡反應點:期門(肝募)、日月(膽募)等穴位壓痛,可輔助判斷肝膽病變。
胸脅之病機與調理,須結合整體氣血陰陽,尤重疏肝利膽、調暢氣機之法,方藥如柴胡疏肝散、旋覆花湯等皆為經典配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