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脅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脅好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胸脅好」為描述胸脅部位發育狀態之術語,見於《靈樞·本臟》。其曰:「胸脅好者,肝堅。」意指胸脅結構勻稱、功能正常者,反映肝臟堅實,臟腑氣血調和。此概念與中醫整體觀及藏象學說密切相關,以下詳述其內涵。

臟腑經絡關聯

胸脅部位涵蓋前胸與兩側肋區,屬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之分野,肝膽互為表裡,共司疏泄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肝主筋,其華在爪,開竅於目,而肝氣之調達直接影響胸脅生理。肝氣疏泄得宜,則經脈暢通,胸脅舒展無礙;反之,若肝氣鬱結或肝血不足,可致胸脅脹滿、疼痛,甚至影響局部發育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
《靈樞》以「肝堅」對應「胸脅好」,揭示肝臟功能強健者,氣血充盈,經絡通利,故胸脅形態勻整,活動自如。臨牀上,肝失疏泄常表現爲胸脅苦滿、肋骨畸形或攣急,如「肝著」之症見胸脅痞硬,或「脅痛」因氣滯血瘀而發。反之,胸脅發育不良或結構異常,亦可作為推測肝系病變之體徵。

診斷學應用

古代醫家重視體表形態與內在臟腑之聯繫,胸脅觀察屬「望形」範疇。《醫宗金鑒》謂:「形體充實者,臟氣盛;偏萎者,虛損之兆。」胸脅豐滿而挺括者,多示肝血充足、氣機調暢;若塌陷、狹窄或肋骨突出,則可能提示肝虛、氣鬱或先天禀賦不足。此與現代中醫體質學說中「肝鬱質」「氣虛質」之特徵部分相通。

與其他理論之呼應

「胸脅好」不僅關係肝膽,亦與宗氣運行相關。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宗氣積於胸中」,主司呼吸與血脈。胸脅結構正常,方利宗氣布散,助心肺行血運氣。此外,三焦經脈貫穿胸脅,其「決瀆之官」功能亦賴此區域通利,進一步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之觀點。

綜上,「胸脅好」為中醫形神觀與臟腑理論之具體呈現,透過外在體征判斷內在健康,展現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斷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