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脅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脅痛

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刺熱論》。此證多見於傷寒少陽病及肝膽疾患,亦與腎經虛損相關。其病機主要因膽、肝、腎之支脈虛弱,復感寒邪侵襲,致經脈受阻,正邪交爭,引發胸脅部牽引作痛。《諸病源候論·胸脅痛候》明確指出:「胸脅痛者,由膽與肝及腎之支脈虛,為寒氣所乘故也。」三經之脈皆循行胸脅,邪氣客於此處,則經氣不通,故見胸脅相引而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少陽證
    《此事難知》提及,少陽病證可見胸脅痛,伴往來寒熱、嘔吐、耳聾等,脈象弦緊。此為邪犯少陽,樞機不利,治宜和解少陽,方選小柴胡湯加減。
  2. 氣機鬱滯
    多因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經絡壅滯所致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載:「暴怒傷肝,氣逆脹滿,胸脅疼痛」,宜疏肝理氣,方用解肝煎;若兼喘促,可選分氣紫蘇飲以宣肺降氣。
  3. 痰飲瘀血
    痰濕停聚或瘀血內阻,皆可導致胸脅痛。《丹溪心法·脅痛》云:「氣鬱而胸脅痛者,脈沉澀,當作鬱治。」若痛勢劇烈,活動受限,可用龍薈丸(蜜丸)以清肝瀉火。《醫林繩墨·六鬱》亦提到「血鬱」之證,表現為胸脅刺痛、便血、脈芤數,治當活血化瘀。
  4. 腎虛氣弱
    《金匱翼》指出,腎氣不足者,胸脅隱痛綿綿,此因腎不納氣,氣血生化無源。宜補腎填精,兼調氣血,方用熟地黃破故紙以溫腎;配伍阿膠川芎當歸以養血和絡。

證型與治療

  • 實證:以氣滯、痰飲、血瘀為主。
    • 氣滯:選柴胡疏肝散
    • 痰飲:用導痰湯白芥子以化痰通絡。
    • 血瘀:可酌加桃仁紅花以活血。
  • 虛證:多屬肝腎陰虛或氣血兩虧,治宜滋補肝腎或益氣養血。

胸脅痛與胸痛脅痛相關,然其病位及兼證各異,臨床須詳辨經絡臟腑所屬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