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從陽引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從陽引陰

定義與源流
「從陽引陰」為《黃帝內經》所載針灸取穴法則之一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善用針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。」其核心思想在於透過調動陽經氣機,間接引導陰經病邪外達,屬「上病下取、左病右治」整體觀之具體實踐。明代張介賓於《類經》註解:「病在陰而治其陽」,強調陰陽經脈互為表裡、氣血相貫,故可藉陽經之開闔,調節陰分之失衡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陰陽互根與經絡流注
    中醫認為陰陽互為根本,經脈運行依十二時辰氣血流注,陽經與陰經透過絡脈相互銜接。如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云:「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。」當陰經氣血瘀滯時,刺陽經穴位可激發經氣流動,猶如疏通上游以解下游之淤。
  2. 陽主外、陰主內的功能特性
    陽經多行於體表,主衛外而司開闔;陰經多布於內裏,主營血而司濡養。透過刺激陽經(如足太陽膀胱經),可調動衛氣宣散之力,將陰分病邪(如痰濕、瘀血)由內透達體表。

臨床應用

  1. 大接經從陽引陰法
    元代雲岐子於《學醫新說》提出「大接經法」,專治中風偏枯等陰分重證。其法依十二經流注次序,自足太陽井穴至陰始,至手太陽井穴少澤止,連續刺絡十二井穴。此舉藉陽經井穴(多位於四肢末端)激發經氣,逐層引動陰經氣血,促使閉阻之絡脈復通。
  2. 表裡經配穴
    如肝經(足厥陰)病變引發脅痛,可先取膽經(足少陽)之陽陵泉疏泄鬱熱;腎經(足少陰)虛損所致腰痠,可選膀胱經(足太陽)之委中振奮陽氣,皆屬「從陽引陰」之變通。

與「從陰引陽」之異同
二者皆基於陰陽互引原理,然「從陽引陰」側重於:

  • 病位:陰經或臟腑深層病變。
  • 治法:多取陽經五輸穴中的「井」「滎」等發散性穴位。
  • 適應證:如濕痹內蘊、陰虛陽浮之失眠等,需透邪外達者。

古籍佐證
張誌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集註》進一步闡釋:「從陽引陰者,導陽氣下行以交於陰也。」指出此法不僅祛邪,更能促進陰陽氣機交接,恢復「陰平陽秘」之態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陽經多氣多血,刺之以通其道,則陰經自和。」

現代詮釋
從神經反射角度觀之,陽經穴位(如手足三陽經)多分布於肌肉豐厚處,刺激時易引發廣泛的經絡感傳,間接調節內臟功能(陰經所主),此或為「引陰」的現代機轉之一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整體調控」之特色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陰陽虛實而靈活施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