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脅支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脅支滿
胸脅支滿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自覺胸廓與脅肋部位有支撐、脹滿之感。此證出自《素問·繆刺論》:「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卒心痛,暴脹,胸脅支滿。」顯示其病機與經絡受邪、氣機阻滯密切相關。
中醫病因病機
- 經絡受邪:
足少陰腎經循行過胸脅,若外邪侵襲其絡脈,或氣血運行不暢,可導致經氣壅塞,發為胸脅支滿。此外,足厥陰肝經布脅肋,肝失疏泄亦常見此證。 - 氣機郁滯:
情志失調、肝氣鬱結,或痰濕、瘀血內阻,均可使胸脅氣機升降失常,形成脹滿不適。 -
臟腑失和:
- 肝膽病證:肝鬱氣滯、膽熱上擾,常見胸脅脹痛連及背部。
- 脾胃虛弱:中焦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,上犯胸脅而致滿悶。
- 腎經病變:腎經絡氣逆亂,可反映於胸脅部位。
辨證分型與表現
-
肝氣鬱結型:
- 胸脅脹滿,部位游走不定,與情緒波動相關。
- 伴見噯氣、善太息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
-
痰濕阻絡型:
- 胸悶脅脹,如有物阻,痰多黏稠。
- 舌苔白膩,脈滑或濡。
-
瘀血內停型:
- 胸脅刺痛,痛處固定,夜間加劇。
- 舌質暗紫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
-
少陰絡病型(參《素問》原文):
- 突發胸脅撐脹,或伴心痛、暴脹,因腎經絡氣驟亂所致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疏通經絡、調理氣血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肝鬱氣滯: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- 痰濕內阻:二陳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。
- 瘀血阻絡: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- 少陰絡病:可參考交泰丸或桂枝茯苓丸配合通絡藥物。
古籍補充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胸脅支滿」多與痰飲相關,如「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」,顯示水飲上逆亦可致此證,治法側重溫陽化飲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脈象細辨,以明氣、血、痰、濕等病邪性質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