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膺是中醫學中用以指稱前胸部的專有名詞,其範圍主要涵蓋胸骨前方及兩側區域,上接頸部,下連上腹部,為人體氣機升降與經脈循行之要衝。

一、中醫典籍中的記載

《素問·刺熱篇》明確提及胸膺與疾病的關聯:「熱爭則喘咳,痛走胸膺背,不得太息。」意指邪熱壅肺時,氣機不暢可導致咳喘、胸膺及背部疼痛,甚至呼吸受阻。此段記載揭示了胸膺與心肺功能的密切關係,亦反映其作為病邪傳變與症狀顯現的重要部位。

二、經絡與臟腑聯繫

胸膺為多條經脈所過之處,與臟腑氣血相通:

  1. 手太陰肺經:起於中焦,上循胸膺,主管呼吸與宣發功能。若肺失宣降,可現胸膺悶脹、咳逆。
  2. 任脈:行於前胸正中,為「陰脈之海」,主司胸腹氣血。任脈失調常見胸膺痠痛或拘急。
  3. 足陽明胃經:其分支「下乳內廉」,與胸膺相連,故胃氣上逆時,可能引發胸膺灼痛或痞滿。

三、胸膺病症的中醫辨析

胸膺不適多與下列病理機轉相關:

  • 氣滯血瘀:情志鬱結或外傷導致局部經絡阻塞,表現為刺痛、固定不移。
  • 痰濕阻絡:痰濁內停,阻遏氣機,常見胸膺窒悶、咳唾痰涎。
  • 肺熱壅盛:外感風熱或痰熱蘊肺,可見胸膺灼痛、咳喘痰黃。

四、胸膺的診斷價值

中醫望診與切診常觀察胸膺形態及觸感:

  • 望診:胸膺凹陷(如「雞胸」)可能提示先天不足;局部紅腫多屬熱毒。
  • 切診:按壓痛點可協助辨經(如肺經俞穴「中府」痛多屬肺病);觸及結塊需考慮痰核或瘀血凝聚。

胸膺之生理病理表現,實為中醫辨證「司外揣內」的關鍵依據,透過其症狀與經絡反應,可進一步探求內在臟腑之失衡。